乡村文化丨千年茶马古道上的平乐“九古”小镇

平乐古镇位于四川成都邛崃市境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秦汉文化-川西水乡"风情著称,有"一平二固三夹关"的美誉。平乐古镇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平乐古镇天然清新巴蜀乡土文化。闻名遐迩的“九古”风华,承载了平乐道不尽,说不完的文化风韵——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令人叹为观止。

平乐古镇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街两边的房屋多数为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一般为下层作铺面上层作居室,体现了浓郁的川西风格。千年古巷两边的店铺虽然已经是几经易手,却还在经着。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大院,特别是高山之巅,竹林掩映的李家大院更是川西古建筑中的精品,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实属川内罕见。

平乐宗教文化氛围极为浓郁,庙宇众多。古时有天宫寺、观音院、万寿寺、七佛寺、雷音寺、城隍庙、川王庙、王爷庙、禹王庙、江西馆等。现存的金华山天官寺唐代摩崖大佛,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堪称精品。位于镇东闫镇子的唐代观音院,历来香火旺盛,朝拜者众多,经过重修后焕然一新,极具佛教文化氛围。造型逼真的铜雕观音和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即著名的千手观音、净瓶观音、骑龙观音、骑虎观音等栩栩如生。

乐善桥,一座具有至今有130多年历史的古桥,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由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出资修建。七年采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桥分七孔,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此桥桥洞一改普遍的半圆形,而采用桃形,别有深意。这种拱形十分罕见,在川西堪称一绝,有"邛南第一桥"之称,是四川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是平乐八景之“七洞长虹”。

平乐古镇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第一驿站,也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第一镇。现平乐镇骑龙山上仍保存着完好的古驿道(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遗址,古驿道两旁均被垒成高墙,中间通车马的大道铺着巨大的卵石,顺着山势蜿蜒前行。

4000年前,大禹曾经到邛崃山余脉一带治水。相传在平乐筑堰时,因水势过大,筑堰失败,后将穿镇而过的白沫江用飞沙堰分为“内江”、“外江”,形成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从此滋润平乐的千顷良田,做到了“水旱从人”,因名“黄金堰”。清同治年间修建乐善桥时得以进一步改造,由竹笼装卵石筑成。

平乐镇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镇上仍保留着众多的千年古榕树群,这批千年古榕树群为唐宋时载植,已有1000至1500年历史,大多数树干都在2米以上,树冠直径达20余米。镇上古树以榕树居多,另有一部分为麻柳、青杠蒙子,树龄也在百年以上。他们千姿百态地装点着平乐古镇,又以千年以上的树龄无声的向人们讲述着古镇悠久的历史。

在古镇2000多年历史的积淀中,勤劳朴实的平乐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古镇至今保存有许多古老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会,三月十一的城隍庙会,六月初六的朝山会,还有清明河灯会,山歌会。还有婚丧嫁娶时传统的九斗碗,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狮子灯、牛儿灯更是平乐人的拿手好戏。平乐古镇自清代以来,川剧艺术风行乡里,至今久盛不衰。除了涌现出一批知名演员外,至今仍有民间玩友会,逢年过节唱上几台大戏,平时来几段折子戏,男女老少都踊跃观看。

平乐镇古造纸作坊,始于南宋,最多为明末清初,经初步发现现存七十四处,造纸遗址沿山造坊;设计独特。千百年来,工匠们一边打竹麻、一边高唱着劳动号子。这种奔放、热情、悠扬、古朴,流传于农家俚巷的劳动歌谣,在劳动人民的口中得以流芳百世。作坊始建于明代,延续使用至民国时期,是本地区保存较好、最具代表性的造纸作坊遗址之一。

作为南丝绸之路,古川南蜀道上的重镇,古建筑遗产众多,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的小镇,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纸文化、路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

Hash:cf1f8633dd14403277c070d37ac69f0b4c80beee

声明:此文由 新农大视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