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兴隆堡烽火台

宽甸地处辽东边陲,自古为兵家重地。其中,兴隆堡墩台是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处古代烽火台,弥足珍贵。

兴隆堡位于红石镇腰岭子村大栗子沟,鸭绿江与小蒲石河江岔上端,墩台就坐落在兴隆堡西约200米的庙后山上

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庙后山并不算高,海拔只有209米,但是,山体突兀陡峭。墩台就屹立在山尖之上,耸峙为峰,望之险峻壮观。

这座墩台呈圆柱形,像个大烟筒,高3.5米,宽顶4.5米,周长20.3米。墩台由下到上均采用自然石块砌筑,略有歪斜,更显古朴斑驳。

据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座明代墩台,1985年6月被发现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内已查明登记建档的130多座墩台遗址中,兴隆堡烽火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破坏程度最轻的一座明代墩台遗址,在丹东地区乃至全省也是凤毛麟角。

《宽甸县志》《宽甸县地名志》等资料,均记载兴隆堡墩台是明长城辽东边墙附近的遗迹之一。

明朝为了加强其防御力量,稳定辽东,于成化、嘉靖、万历年间在宽甸进行过三次军垦拓边、修筑边墙、墩台和城堡

明政府为了保障邻国使者及百姓不受外族袭扰,在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始筑边墙,自抚顺鸭绿江,设堡置墩戍守,兴隆堡墩台应该是明成化年间修建的早期烽火台之一。

墩台,如今的当地人俗称其为烟筒顶子、灯台子、灯场子、土台山等。作为一种古代军事设施,资料《烽火台》中解释:“燕秦称谓烽燧、烽烟;明代称谓墩台、墩堠;现代统称烽火台。”

墩台的作用是瞭望敌情之所,戍边将士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便在高台上举火燔烟报警。

后汉书》中有修筑烽燧记载:“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或狼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则举烽。”《辞海》释:“桔皋”是可以牵引上下的木制机具。“兜零”是装运柴草的笼子。

明朝在宽甸境内沿边墙或城堡建立了许多墩台,山岭选在高峰筑台,平地选在道路岔口。发现敌人入侵时,一台燃起烽火,邻台见后也立即举火,就可以很快传告,做好御敌准备。

墩台报警,不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还同时鸣炮或击鼓舞旌。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在数小时内得到消息,起到了极大的保障安宁、阻挡入侵作用,在古代是很先进的军事信息网络系统。

兴隆堡墩台经过500余年风雨剥蚀,仍然屹立边陲,像一名头戴盔甲、身穿征衣的武士,默默地驻守在鸭绿江畔,不禁让人心生崇敬。

沈阳南部烽火台遗址

辽宁西部绥中烽火台遗址

宁南鞍山四方台烽火台遗址

辽北彰武县高山台烽火台遗址

文字来源:丹东新闻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赵洪雷

(欢迎大家积极留言)

Hash:295daecf241b5b66cd26847426bb99a402397a4c

声明:此文由 辽宁记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