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之美,“断桥”是点睛一笔

国庆长假,不少芜湖市民都去了邻近的杭州游玩,西子湖畔苏堤、白堤,还有那有着缠绵爱情故事的“断桥”,都是必游之地。其实,大家有所不知,咱们芜湖也有一处酷似上述景色的地方,它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一直低调至极,未能引起游客的注意罢了……

芜湖“断桥”今何在

步月桥夜色

江城三分秀,两分在镜湖。镜湖亦如其名,湖泊清澈明亮,水平如镜,环种杨柳,景胜一方,芜湖历史上称之为“邑中风景最佳处”,古八景之“镜湖细柳”指的就是这里。

早在85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芜湖状元张孝祥罢官回乡,捐出良田百亩,汇而成湖,造福桑梓。成湖之后,张孝祥将其命名为“陶塘”,以表达自己追随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之情。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曾记载:“镜湖,在赭山南,即陶塘。宋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环种杨柳芙蕖,为邑中风景最佳处。”

如今的镜湖是芜湖市中心最美的风光带,依赭山,傍弋水。漫步于镜湖公园之中,景点众多,其中位于大小镜湖之间的“步月桥”,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之上,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然而,当我们徜徉在这如此温婉的秀色之间,可曾想过,身旁的这座步月桥,是不是有点别样的感觉,是不是与某个风景名胜极其相似。

的确,步月桥是很有来历的。它原名“柳阴桥”。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中记载:“大新桥,在镜湖堤中间,亦名柳阴桥。小新桥在镜湖堤南,亦名留春桥。东新桥在留春园东,亦名春在桥。”清嘉庆八年(1803),芜湖关道宋镕在镜湖当中建起一土堤,将湖水隔成两半,堤中建“柳阴桥”,在南段建“留春桥”,后又在留春园的东边建起一座“春在桥”,亦名“在春桥”,并建“功并白苏”、“杕杜来游”两坊,为镜湖增色不少。从宋镕所建的这两座牌坊不难看出,一方面他有着孤傲高冷和不入俗套的个性,同时,“功并白苏”也很明显地表明,宋镕当时在镜湖修建土堤时,就是想在芜湖再营造一处白居易笔下西子湖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意境,效仿苏东坡疏浚西湖修建苏堤的豪举。所以,宋镕在土堤建成之后,又在堤上修建了三座小桥,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特别是堤中间的柳阴桥,它静卧两湖之间,无论远看近看,横视侧视,此桥都深得西子湖畔“断桥”之神韵。

上世纪50年代时镜湖步月桥及其附近的景色

上世纪90年代的镜湖步月桥

“断桥”沧桑几回生

1928年时的镜湖

随着历史的变迁,三座古桥或毁或损,后人又在原址上屡次改造重修,民国时期“柳阴桥”改名为“大新桥”。抗战胜利后,镜湖边修建一条威遐威路(今镜湖路)时,留春、春在二桥皆已不复存在,仅存一座损坏严重的柳阴桥。1948年,当时的市政建设委员会曾大搞设计预算,宴请我市的一些富商巨贾,向他们募集资金,声称将重建柳阴桥,结果仅用两根铁轨作支撑,对这座危桥草草加固一下就算了事,募集的建桥款则大多落入建设委员会官员的囊中。

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镜湖景区进行大规模修缮,1953年将汪家田的淤泥清除,扩大了镜湖湖面,恢复了大小镜湖清秀的面目。之后又在两湖之间的堤路上修建起一座新石砌墩台,上面铺上钢筋水泥板的一座单跨平桥。桥长7米,宽6米,其中车行道宽4米,两侧行人道各宽1米,桥面两侧建有半米高水泥护栏,此桥行人和车辆均可通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又在桥面加铺沥青路面,车辆和行人通行更加舒适。1987年2月,芜湖市园林管理处对此桥再一次重建。经过五个月的施工,将原先的单孔平桥改建成步行单孔拱桥,全长30米,桥孔净高5米,主跨10米,宽9米,桥身及台阶均为花岗岩贴面。桥的两边护栏共有40个云头柱石雕做装饰,每个有40厘米高。整座桥造型古朴,以优美的半月形弧度横跨在镜湖上,桥的倒影与桥洞成为一体,犹如一块玉盘,更名为“步月桥”,桥名一直沿用至今。

风和日丽下,步月桥连接着镜湖长长的堤岸,与西子湖畔的“断桥”是何其相似。步月桥在湖边垂柳的映衬下,幽雅别致。远处的赭山倒映在湖水中,与步月桥一起,构成了天然江南水墨画卷。每当夜幕降临之际,步月桥与水中的倒影连接在一起,好似一轮圆月,与倒映在湖水中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一起,将湖面装扮得分外亮丽。

这般景色,不是“断桥”,却胜似断桥。

民国八年(1919)版《芜湖县志》中关于柳阴桥的记载

张照军 文/摄

"儒林街"大江晚报每周一出品

点击图片阅读详情

来源:大江晚报

微信编辑:郑申

【文章部分文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553-3823276 】

Hash:b0676954131e5ff5bdae2298924bd3280f14ab07

声明:此文由 大江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