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幕后解秘……

万件藏品这样汇聚到运河原点城市扬州

从“零藏品”“零展品”到如今拥有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两年多时间里,负责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和运营的南京博物院在展馆建设中转变征集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多管齐下地进行展品征集,通过考古发掘、收购、接受捐赠、友情制作、模型复制等方式,迅速积累起了相对可观的馆藏。

6月16日上午举办的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活动上,特地举办了展品资料捐赠及藏品支持展示活动。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建设中坚持四个同步,一是陈列策划与建筑设计同步,二是展馆建设与展品征集同步,三是展览运营实施与安防消防工作同步,四是展览组织与运营保障同步。虽然是“零展品”起步,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大量支持,收获大量的捐赠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江苏国画院捐赠的中国百米长卷美术精品《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分为人物篇、山水篇上下两卷,分别展现了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价值,以及大运河两岸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和新气象。

扬州市委市政府捐赠的中国画《扬州胜迹图》,展现了扬州城2500年的历史及现代城市风貌,堪称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捐赠的书法长卷《运河颂》,精选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诗作5首,诗书一体、合为佳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颂扬中国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

刻纸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兆群捐赠的刻纸百米长卷《大运河》,由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11位剪纸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立体呈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壮观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

常州孟河斧劈石盆景传承人魏达荣、魏玉宇捐赠的斧劈石盆景《京杭大运河》,魏氏父子以祖传的非遗手艺,分别以长城之冬、泰山之秋、钟山之夏、普陀之春四个篇章,展示了运河绵延千里,生生不息,四季轮回,万物生长的自然之歌。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捐赠的《大运河文化数字资源库》,是国内首个“运河”主题的新型数据库。构建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知识图谱,建成新型专业数据库。

建成开放活动中,以上捐赠单位代表和个人在现场接受了捐赠证书。

据介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得到了运河沿线很多城市的著名文博单位的帮助。这些单位提供的展品有:山东博物馆复制的明代鲁荒王木俑仪仗、兖州博物馆授权仿制的泗水镇水铁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的开封州桥遗址汴河剖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的含嘉仓碳化粟(小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博物馆支持的宿州北宋石锚锭,南京博物院发掘的拦潮闸堆积、江苏省环境科学院支持的动植物标本、南京市博物总馆和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提供的唐代陶俑、徐州博物馆发掘的明代防洪器具、镇江博物馆发掘的唐代船型砖室墓和铁瓮城遗址明清道路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宜兴宋代砖瓦窑址、苏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太仓博物馆提供的樊村泾遗址元代龙泉瓷器张家港博物馆提供的黄泗浦遗址的宋代水井和瓷器,绍兴博物馆授权仿制的会稽刻石拓片。

此外,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的支持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收集到《乾隆南巡图》《潞河督运图》《康熙南巡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邗江揽胜图》《姑苏繁华图》《京杭道里图》等100余种图像史料、共900余个数字高清影像文件。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方志馆捐赠了《江苏历代方志全书》《长江历史图卷》《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等运河相关图书文献资料500余册。在运河资料收集过程中,还获得了南京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知网等机构的协助。(于锋 姚依依)

融合当代文创,孙晓云捐赠《运河颂》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博物馆还得到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心支持,收到了大量的捐赠品。其中代表性的有:江苏省国画院捐赠的百米长卷美术作品《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扬州市委、市政府捐赠的中国画《扬州胜迹图》,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捐赠的书法长卷《运河颂》,刻纸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兆群捐赠的刻纸百米长卷《大运河》,孟河斧劈石盆景非遗传承人魏玉宇捐赠的斧劈石盆景《京杭大运河》,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捐赠的《大运河文化数字资源库》。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为各位代表颁发捐赠证书,见证了运河故事与当代创造的高度融合。

其中,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创作并捐赠的书法作品《运河颂》,表达了书法家献给运河的款款深情。这件《运河颂》,脱胎于孙晓云即将推出的同名新书,是她和老搭档——中国辞赋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许结的又一次联袂合作。许结从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共撷取了85篇运河题材诗文,由孙晓云书写,编成图书版《运河颂》。此次为庆祝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落成,孙晓云又特意从85篇中精心选取了5篇进行书写。五首诗歌,五幅图景,拼接成千年运河不断生长流淌的壮美画卷。(张楠)

河南博物院支招:《唐宫夜宴》这样出圈

在论坛期间,还召开了“大运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以及“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两场分论坛,来自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分别就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拼手速才能“抢”到的“考古盲盒”,到能吃的“古钱币巧克力”成为爆款,再到“唐宫夜宴小姐姐”走红出圈,短短几个月,“会玩”的河南博物院着实火了一把。来到大运河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琴也带来不少干货。她表示,江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在深入发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有效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探索。今天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落成开放,是江苏将大运河文化引向深入的一项重要实践。

如何依托运河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和运河文明,需要进行运河文化与理论研究,以聚合力激发运河文化的生命力。同时以跨界融合为公众提供多元文化产品,聚焦运河这条主线,打破行业间的壁垒。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为运河文明的当代表达加快传承创新,可以策划开发一些更具特色与活力的作品,如精品展览,研学旅行,精彩的剧目节目,文创产品,标准化课程等。

如何找到公众能接受的轻松愉快的方式很重要。她提到,跟河南卫视在今年春晚推出《唐宫夜宴》这个栏目,随后又不断趁势而上,围绕中国传统节日策划节目,艺术表达让传统文化发挥魅力:选择的剧目要有中国式审美,比如服装舞蹈等方面;面对宏观选题要有微观表达,做到细致凝练;嫁接现实方面,用古今对话抓住观众的心;另外,采用科技手段拓展交互方式,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令公众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感悟运河文化的坚实内核,提升文化自信,也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当天,来自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的英国专家大卫·弗格森也分享了观点。如何加强国际传播,通过音视频产品构建跨文化跨区域的文化传播体系,也成为专家们讨论的焦点。(张楠 余萍 乐涛)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实习编辑 王伟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Hash:ac26a58e2c25fe8c20591a2fe8db44ea597b1972

声明:此文由 大运河传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