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啊!每天都能和“国宝”一起上班!“仁爱医院旧址”被国务院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你去过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一定会对医院里的几幢砖红色房子印象深刻。这些篆刻着年代感的建筑,就是“仁爱医院旧址”。

前不久,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现存杭州市红会医院的“仁爱医院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

仁爱医院由法籍修女捐资修建

国风光的红洋房新奇又漂亮

19世纪初,西医对中国医学的影响逐渐浓厚,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等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仁爱医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1922年,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修女郝格勒捐出家产,创建仁爱医院。直至1928年,在刀茅巷及城河间,仁爱医院挂牌成立,这就是现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前身。

作为典型的教会医院,医院第一任院长为中国籍修女孙儒理,后由法籍修女彭嬷嬷接任。当时的仁爱医院,旁靠庆春门至艮山门之间的古城墙(现为环城东路)。从城墙到南庆春路,西东街路(今建国北路),这块长方形的区域叫“东园”。

“东园”靠城墙边多菜地,遍布竹林、桑园、水塘,“东园”曾经是杭州的菜园子,它出产的蔬菜天水桥一带“小北门”的菜都是当时呱呱叫的好菜。

在一派田园风光的“东园”,添了这座异国风光的红洋房,是一个闹中取静,适宜摄养之地。那时候,住在附近的伢儿们看到医院里的红洋房,觉得既新奇又漂亮。

除此之外,当时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医院里的嬷嬷。医院里的每个嬷嬷,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有的在药房、有的在病房。嬷嬷们戴着白色的翘角帽,穿着深色呢裙,挂着长长的一大串钥匙和剪刀。还有穿黑衣黑裙,梳发髻的嬷嬷。

孩子们时常能看见嬷嬷们骑着两个轮子的“洋车”(自行车),在医院旁的小路上穿来穿去,感觉很有趣,还一时想不明白,为什么两个轮子的“洋车”能够跑起来。

30年代的仁爱医院

无论从医术还是医院的规模

在杭城都可算是首屈一指

30年代的仁爱医院,无论从医术还是医院的规模,在杭城都可算是首屈一指。医院有男、女病房各一幢,X光楼一幢,共为48间;修女楼房一幢,共为26间;海星小学及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各一所,合为62间;免费病室一幢,为11间;施诊所楼房一幢,为23间;医师住宅12间。

虽然那时候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健康防护,与今天无法同日而语,但在当时,仁爱医院的X光机在杭城算得上是先进设备了。

30年代末,仁爱医院还办过育婴堂,相当于现在的儿童福利院。当时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人生下孩子养不起,无奈将婴儿放在医院门口,听到哭声,医院里的嬷嬷会把婴儿抱进去。有不少这样的孩子,在仁爱医院的育婴堂里由嬷嬷们照顾长大,还会培养他们读书、学技术。

其中,有一位先天失聪的孩子,姓季,由嬷嬷们把他养得壮壮实实的,后来还教他识字、学哑语,再后来,他一直留在这所医院里工作。

还有一位姓彭的女孩,嬷嬷培养她到上海学习美术,毕业后回来在仁爱医院办的学校里教美术。此外,还有孩子后来成为了外科医师。

作为“仁爱精神”的起始地

仍源源不断散发着新的生命力

2005年,仁爱医院时期的教堂遗存院舍等建筑群定名为仁爱医院旧址,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几经保护性修善,目前仁爱医院旧址集院史陈列馆及多功能会议室为一体,仍在继续使用。

仁爱医院教堂的建材来自澳大利亚和欧洲,红色的砖墙,彩绘的玻璃窗,尖顶的桃形拱门,袒露的罗马亭柱,每一处都风格鲜明而考究,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及历史价值。与四周毗邻的红砖楼房相得益彰,成为仁爱医院时期标志性建筑,饱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如今,仁爱医院旧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仁爱医院旧址作为“仁爱精神”的起始地,仍在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新的生命力。

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更迭,当年的仁爱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西医结合特色日益彰显。

杭州市红会医院党委书记徐侃表示,“医院近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每一个‘红会人’的文化自信。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医务人员将始终传承‘仁爱精医,励志敦行’的院训,以一颗仁爱之心真情对待每一位患者,努力打造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百年名院’,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讯员 湛郑辉 张弛

编辑 潘雷

Hash:b174ec15b28e13907bfbe7df3c1412208dba547d

声明:此文由 浙医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