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乐山避暑 你知道这些名人题刻的来历吗?

歌乐山景色。

由林森撰文,柯璜书写的“云山九叠”刻石。

今人补书新刻的“峰高五岳”和“歌乐灵音”。

“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的摩崖题刻中,正是对歌乐山历史的解读。

重庆晨报记者 李炼 摄影报道

近日,连晴高温的天气让重庆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火炉”,“到哪里去避暑”成为了重庆市民最关心的话题。虽然重庆周边的避暑胜地不少,但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却更热衷“就近解决”的方案。于是,地处主城,被誉为“山城绿宝石,天然大氧吧”的歌乐山,自然也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

由山、水、林、泉、洞、云、雾等自然景观形成“清丽、幽深、古朴、旷达”风格的歌乐山,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名山”,历代文人骚客,达官名士都曾到此探幽览胜并留下大量题刻。这些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人文景观,为我们的避暑之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亮点与乐趣。

峰高五岳

歌乐山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名人题刻,恐怕要数明代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后为文渊阁大学士的王应熊了。王应熊出生于歌乐山下重庆府巴县土主乡,即今天的沙坪坝区土主镇。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王应熊出使四川,在游览歌乐山时曾挥毫题写了“峰高五岳”与“渝西第一峰”的赞语,时人曾将其摹刻于歌乐山的石壁上。

大家都知道,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而在五岳之中,海拔最高的华山有2154.9米,最低的衡山也有1300.2米,而歌乐山的海拔仅678米,何以担当“峰高五岳”的美誉?可是,汉语言的奇妙,就在于其不仅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此处的“高”,不必是客观的高,而是一个热爱故乡山川的文化名人主观的高,心中的高。

距此一百多年后的清代乾隆年间(1751至1760年),另一位进士出身的巴县知县王尔鉴登上了歌乐山,这位出生于河南并长期在北方为官的文化官员,虽然正处于仕途的低谷,却被歌乐山的美景所陶醉,不但写下了洋洋近千言的《歌乐山赋》,还将“歌乐灵音”列入了后来广为传播的“巴渝十二景”。

据歌乐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张军介绍,如今包括王应熊、王尔鉴在内的历代名人题刻,已经成为歌乐山森林公园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林柯双璧

在歌乐山上,以名人题刻为主的人文景观,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松杉翳日,万籁齐鸣的歌乐山再次名家云集,并留下了一批更为精彩的诗赋、题吟与刻石。

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防空疏散,划歌乐山为中枢机关和军政要员居住的“迁建区”,有上百位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住在山上。歌乐山云顶寺一带的摩崖石刻,忠实地记录了他们当年在此地的游踪。而其中文化含量最丰富、艺术价值最突出的,恐怕要算林森与柯璜的“合璧之作”了。

出生于1868年的林森,字子超,号青芝老人。作为国民党开国元老的林森,自己的书法造诣也是很高的。他那融合了魏碑笔法的大楷,结字谨慎,整齐秀雅,是藏家们求之不得的墨宝。抗战期间,他题写的“重庆大学”校名,沿用至今;歌乐山林园里,还有他题写的“云梯”、“寸心”等极具艺术价值的刻石。然而,在目前歌乐山云顶寺遗址附近保留下来的摩崖题刻中,由林森撰文,柯璜书写后刊刻的“作品”却有多处,其中包括:“狮岩一名鼓岩”;“石狮衔石古,一击一吼震万古”;“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以及“云根”、“翠崖”等大字。当然,还有那标志性的“云山九叠”,大字之后的题记曰:“每当风日晴和,远望云山,光掩映隐隐叠叠,蔚为九数,此亦歌乐一佳景也。”落款为“青芝老人题”,印章却为“黄岩”、“柯璜”。

重庆市书协副主席张裕刚先生,其祖父与父亲和柯璜交情颇深。据他分析,当年林森与柯璜都住在歌乐山云顶寺,两个意趣相投的老朋友经常在一起雅聚,虽然林森自己的书法造诣颇高,但他更欣赏柯璜圆润豪放,遒劲浑熟的书法风格。再加之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行事低调,而柯璜却是与政界诸多要人交谊深广的名士,这样的“组合”也就顺理成章了。“抗战时期,柯璜的书画作品还常被作为国礼馈赠盟邦友人。”

Hash:52d0dac6b2d2d190901e833f82c4ccb80ab263cf

声明:此文由 重庆晨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