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这样的西湖吗?

你想象中的西湖是怎样的?

是看着粼粼波光,悠闲的在湖边散着步?

还是摇下车窗,在湖边爽快的兜一圈儿?

也许

都有人爱着这样的方式

3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新鲜出炉,目前正在杭州西湖博物馆进行公示,为期一周。

《总规》一经公布,很快引起媒体和市民的极大关注。

新规下的西湖,有哪些亮点呢?

本次规划,同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将以交通为首要策略,推动城景交融;依托地铁大环线,通过设置入口换乘中心、限制机动交通进入、鼓励慢行等措施,打造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景交融的慢行公共空间。

根据新版总体规划,西湖景区内部道路将分为三种功能,包括公交慢行专用路、景区支路及干路。

注:(1)蓝色:公交慢行专用路,城市公交和私家车皆不得进入;(2)紫红色:景区支路,不建议城市公交线路;(3)红色:景区干路,城市公交和私家车可以进入;(4)绿色虚线:城景协调道路。

如此熟悉的道路发生这样的变化,网友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也有很多网友表示惋惜,尤其是杨公堤的6连坡,是很多人的记忆。

尤其是作为新杭州人的楚河老师,字字句句透露出对西湖和杭州浓浓的爱。

说起《总规》这份文件对杭州的影响,要追溯到2002年。因为自2002年起执行的《总规》,真真是让西湖做到了风光不与旧日同。

总规实行的当年,就实现了西湖景区的免费开放。这10多年时间里,相继取消了130多个景点的门票,占景点总数的70%以上。免费开放的景区面积,足足有2000多公顷。

西湖南线各大公园也相继打通,形成了“十里环湖景观带”。龙井八景修复、慧因高丽寺重现、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八卦田遗址得到保护;还有飞来峰石刻造像、天龙寺造像雷峰塔遗址龙井寺、于谦墓(祠)、俞曲园墓大麦苏东坡摩崖题记……

据统计,十年西湖综保工程,让西湖水透明度从以前的50厘米提高到73厘米。“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整个西湖的湖面格局重现300年前明朝中叶时期的状况。

这些年来,西湖自然和历史原貌逐步恢复,在2011年,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还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个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这一次的《新总规》能解决西湖景区的拥堵难题吗?

据了解,西湖景区的人流量,最高峰出现在2012年黄金周的518.65万人次,此后,总体趋势处于下降态势。从2018年的数据看,在最拥堵的黄金周,西湖景区每平方公里为180人,扣除水域面积,每平方公里也仅有225人。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西湖景区仅有10%的时间段是拥堵的,其余90%的时间并不存在拥堵。而且,统计旅游交通需求数据,发现西湖景区的旅游交通需求弹性极大,旅游旺季和黄金周(2012年黄金周除外)的游客数量差距为16倍。

可见,西湖景区的拥堵仅出现在个别时间和局部区域,并不是全局性、全时段拥堵。那么,利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治理拥堵是否可行呢?

另外,根据市交通研究机构数据,西湖景区的道路并不是纯粹为旅游配置的,而是按城市交通系统配置,通过性交通比例极高,通过性交通平均量占景区全部交通量的50%,工作日更是高达70%,南山路灵溪隧道为80%。如果按照《总规》,禁止公交和私家车进入西湖景区,那么交通流必然溢出到周边区域,周边区域的道路恐怕将出现更加拥堵的情形。

除此之外,新版《总规》针对西湖景区的范围进行了调整。计划将河坊街一条街、南宋皇城遗址及梵村划入西湖景区,将西湖景区的范围增加0.22平方公里,扩大至59.26平方公里。

西湖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在北山路上那家临湖的两岸咖啡,在杨公堤上国宾馆的湖畔茶居。每个周末从中午就坐到湖边,与湖水只一尺之隔,看白鸟飞过,木舟来了又去。

然后一直坐到傍晚华灯初上,再坐到深夜西湖小径的路灯又一盏一盏暗下去。

在大多数人看来,杭州的好,正在于最美的西湖融入生活的本身。它不是我们的公园,不是我们的景区。它是我们的城市道路,是我们出门就能撞上的美景。这座城市给我们的,是毫无意义,不谋而合,却充满幸福感的,共同记忆。

不管公示后结果最终如何,希望出行越来越利民,西湖依然如此美丽,而这份美景不只是在画卷里,依然有着城市生活里的烟火气。

Hash:f24df2ff466c6ec5b6d2cde8dac55c2c82096e51

声明:此文由 茅莹今日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