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寺公园的前身,剧情竟然是这样的!

说起江寺公园,相信萧山的小伙伴们一定再熟悉不过了。这里是老城区的“中央公园”,每天早上,许多阿姨会在这里早锻炼,或跳舞或太极。公园内,小桥流水、亭廊花榭,水池边既可供儿童玩耍,又是喝茶休闲的绝佳之处。但是,关于江寺公园的前身,就像一部民国大戏,剧情跌宕,下面就跟着小编来看下江寺公园前身那些事儿吧!

据江寺公园南大门的碑记,公园是于2002年5月1日动工,12月26日竣工。全园占地30030平方米,拆迁面积达58000余平方米,是萧山有史以来最大估摸的旧城拆迁。

据老一辈萧山人回忆,江寺公园原本是一运动场。在建造运动场前,江寺公园东边是东更楼、西更楼,即现在江寺小学及以东一带,以及另外三户较大的住宅。从江寺背后之西向东是一条河流,因韩家弄口有一座桥,桥南为一户金姓的望族,取巧名为金家桥,这条河便称为金家桥河。金家桥河原于外姚家潭和梅花楼的河道相通,后来筑了城墙,河被阻折南,在原城桥处注入城河。古人总盼望吉祥,故取这条长约二三百米的河为永泰河,并在今萧然东路与城河交叉处,又建一桥,取名“永泰桥”,于是又有了东西向的永泰弄。

据回忆,现公园以西一带,最早是“笔花书院”,在江寺西北直至今西仓弄一带。这个笔花书院南面便是便民仓、豫大仓,是贮藏官粮的仓房。为小心火烛,豫大仓后面又特地挖了个较大的水池。

民国13年,绍兴富商建立萧绍长途汽车公司,在开筑萧绍公路的同时,由当时萧山的一些头面人物如沈定一、瞿缦云、孔雪雄等发起,征得当局同意再次开辟运动场,具体由浙江一师毕业生董啸候主其事。不料,工程未及动工,齐卢战争爆发,接着孙传芳入浙,紧接着又是北伐战争,董啸候到北伐军空军政治部任职,这个工程一直拖到民国16年蒋介石统治以后,才正式动工,到次年竣工。同时,由政府出面办了萧山县立民众教育馆,这个运动场就由民众教育馆经营,取名为“萧山县立民众教育馆公众运动场”,东至金家桥北民居到汽车路,南至金家河和流光堂背后(流光堂为江寺公园内的南宋遗物),西至民众教育馆,北至萧绍公路,占地37亩。

当时,萧山的青年学生中毕业于“浙江一师”的也有三四十名,董啸候和他的同学懂得运动场的格局和设施,尽管受条件限制,场地均为泥沙,但有标准的400米跑道,跑道中间有4个建议篮球场兼足球场,东北角有跳远、跳高的沙坑,西北角有双杠、单杠和爬杆等。西面建了个司令台,台后建了一间贮藏室,存放各种体育用具等。这个设施就连当时绍兴城也没有,盛极一时。萧山县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运动会,于抗战爆发前夕在此隆重举行。

抗战爆发头两年,日寇没有渡江,国民党当局曾在此举行过多次抗日救亡大会,和大型宣传活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方池,也在这里发表过演讲。其后,因有渡江作战的爱国将士献身,所以又在运动场中间偏东北,建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其西北跨过公路,又建了一座气势颇为壮观的“抗日阵亡将士墓“,有”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这两个纪念性的建筑物一直保存到解放初。

大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运动场因基础太差,坑坑洼洼,同时为建造浙江电机厂等单位的家属宿舍楼,运动场废弃,中间便形成了今天的江寺路。路东曾驻扎过部队,后是二轻系统的企业,路西是特产公司和堆放物资之地。

老县志早有记载,这一带在古代是所谓“北干松风”之处。遥想当年,这一带应该是松涛滚滚,溪水淙淙,间有曲径野路直上山巅。而转眼今日,已成为老城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萧山小伙伴们休闲生活的绝佳之地。

这是“萧然旧时景”系列的第十二篇,这么熟悉的江寺公园,前身竟然有着这样一段段传奇的故事,这也更加让人感慨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如今,江寺公园成为了市民们休闲的绝佳场所,拥有了新的使命和生机,将继续见证未来萧然大地的风云变幻。希望小编整理的这些“萧然旧时景”,能让大家更多的了解萧山作为古城的一面,将萧山的文化底蕴代代延续下去。

萧然旧时景系列一:

萧然旧时景系列二:

萧然旧时景系列三:

萧然旧时景系列四:

萧然旧时景系列五:

萧然旧时景系列六:

萧然旧时景系列七:

萧然旧时景系列八:

萧然旧时景系列九:

萧然旧时景系列十:

萧然旧时景系列十一:

来源:综合整理

萧山360∣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Hash:e2a6086dbf2d8a8d46ea00bc01e0ea7d275b6574

声明:此文由 萧山360°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