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墙500多间房这一万平方的明清古建筑就在距郑州40公里之外的地方

这里,完整保存了100多座明清时期古建筑

民风淳朴,离郑州40公里,一座朴素而坚韧的古村落,

熬过了风雨的狂抚,依然静静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走进这里的烟火气息。

方顶村位于上街区峡窝镇西南部,是巩义荥阳上街三市(区)的交界处,处于汜水河与其支流交汇处的东南部夹角地带,南望五云山,310国道从该村北部西部经过,此处地势险要,环境优美。该村占地约4平方公里,古村落由顶门(mer)、地(dia)沟、程湾3个自然村组成,现共有人口1400余人。

历史沿革

方顶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繁衍生息,并在此遗留有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元代末年,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争,造成人口大量逃亡,土地荒芜。明代初期洪武年间,朝廷组织山西的人口大量迁往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其中一支方姓族人从山西洪洞县经过长途跋涉,到今天的方顶村筑寨定居下来,命名为方山寨,后因其地势较之周边村庄高,改为方顶村,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方顶村现有常住人口1400人,大部分已迁出老村另建新宅,村内现有部分村民居住,以方姓为主。

很难想象就在郑州不远处会有这样一处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建筑群,瞬间唤起不少人儿时的记忆。村子的古道路,地面铺设着鹅卵石,高耸入云的村寨围墙,城门有门上门、寨上寨。村庄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明清两朝修建的围墙岿然不倒,远观石头缝隙的石灰膏花纹,被大家亲切地赞誉为“虎皮墙”。

方顶村原有古民居200余所,500余间,包括街道、祠堂名人故居和一般群众住房。该村建筑从明代中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保留有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中原地区传统的房屋、独特的单面坡顶房、绣楼等,还有部分现代平顶式建筑,共同构成了村落建筑整体。村落内民居多保留有四合院、三合院等建筑样式,个别房屋依山而建,依崖掏洞。建筑材料呈多样化,有砖、石、木、土等构成。

由于长期以来的村民拆迁、重建以及迁出,造成古民居年久失修,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古建筑群面积10000多平方米,房屋100余座,300余间。

方顶村的古民居大多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但据当地居民讲述,也有个别建筑是始建于明代的,这反映了该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多为硬山房,建筑的墀(chi)头、门楣、墙角等许多部位都遍施各类砖雕木雕及石刻,内容多以祈福、添寿等为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走到方顶村,远远可见数十间明清古民宅,黑瓦、土墙依仗山势而建,层峦叠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村中随处可见的古建筑雕刻,精工细作,美轮美奂。

方氏祠堂建于清代,位于村庄的中轴线和制高点。庄严威武的高台门楼,顶部五脊六兽、挑角飞檐。眼前的古村落,似一本极静极静的书,也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方顶古村落是目前郑州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距离市区最近的一处明清时期传统民居建筑群,代表了中原独特的乡土建筑文化,真实的反映了中原地区明清以来乡村的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具有丰富的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等价值。

由于地处丘陵地带,方顶民居注重与自然的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因地制宜,随坡就势,摹拟自然。这些民居点缀了自然,围聚了村落,构筑了村民生活、劳作、交往的社群聚落。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内与外、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的相辅相成和辩证转化,适应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村子的古道路,地面铺设着鹅卵石,高耸入云的村寨围墙,设置了拴马桩,城门有门上门、寨上寨。每一户人家的居所,无论是依傍窑洞兴建,或是平地上起屋,风格不尽相同,显现出主人家的品行、嗜好及追求。

断壁残垣处,触摸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不禁让人疑虑,这布满沧桑的古村落还能存在多久,会最终被大都市所吞没吗?如果没了这些古建筑,那些已然远去岁月,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它,我们厚重的历史该怎么寄托,便无从得知。

四合院。方顶村的民居大多采取四合院的布局形作为其主要的平面组合方式。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主要有上房、东西厦子、临街房组成。上房为窑洞,为老人或主人居住。靠崖凿土为窑,这种窑洞也因此被学术界称为“靠崖窑”。从物理学的角度讲,这种窑洞由于有层层黄土包裹,而黄土的热工性能在通常情况下较为稳定,所以洞内温度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小,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东西厦子为单坡顶,坡向内院。东南方的一间临街房作为整座院落的主要出入口。

方顶村依坡地而建的住宅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轮廓变化丰富。前面住户的上房窑洞顶可以成为后面住户的院落或前院空间。自然倾斜的地形造就了街道空间的多层次性,为村落街道景观增添了魅力。

村内的大部分民居上房靠崖凿窑,因山就势。东西厦子采用半坡顶,坡向内院,为便于就地取材,建筑物的下部墙体大多采用当地常见的红石砌筑,这样既可以防潮,又彰显了古民居的地方特色。中间及上部墙体以土坯作为粘接剂,中间填充砖块或料礓石,这样的处理手法既能够避免雨水的冲刷,同时也加固了墙体。这种通过材料的质地、颜色和肌理的变化处理,丰富了墙面的空间肌理和层次。

作为上房的窑洞建筑及其他的一些独立建筑中都采用了用砖发券的方式作为建筑的承重结构,这种方式既结实耐用,且能够充分的节省结构层所占空间,腾出更多的空间为人所使用,这也是此处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往 · 期 ·精 · 彩

总策划:王铙

统筹:王熙珩 王春利

视觉总监:阮卫

采编总监:刘磊

记者:郑宇

Hash:87a5f45bf3162d21abf09bfe3900f0dc049237b9

声明:此文由 今日加油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