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去的四个凉亭

作者:李倪斌(笔名柅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大师的《送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亭子是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之用。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一般为敞开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限,设置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从小篆的“亭”字很形象地看出其结构。

中国亭子多了去,柅兵推崇的有四个,这四个凉亭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四大名亭,分别是陶然亭、醉翁亭湖心亭爱晚亭。位于北京的陶然亭是清代名亭,据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趁机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此人碰巧又是诗人白居易的铁杆粉丝,于是用诗魔白居易之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此后,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以此传开来了。

沿着祖国大好河山一路从北往南,到安徽滁州西南琅琊山旁,就可以看到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亭子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醉翁亭之所以牛逼,那是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大师命名并撰写的《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话说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结识了琅琊琅琊寺主持智仙和尚,俩人很快成为了知音。为此,智仙和尚特意在山麓旁建造了一座小亭,欧大师兴致勃勃地亲自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邀朋呼友到亭中聚会烧烤喝酒,玩得嗨极了, 因欧大师年事已高、不胜酒力,故自号醉翁,“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以“湖心亭”命名的亭子到处都有,四大名亭的湖心亭是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中央,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是三岛中最早的岛。亭子四面环水,花柳相映。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有个进士叫胡来朝,值得一提的是胡来朝曾作《湖心亭柱铭》:“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这副铭文虽有些煞风景,但很有意义。亭前有乾隆皇帝手书"虫二"石碑,是繁体"風月"去掉周边笔画后所剩的字,寓意此处风月无边之意。在湖心亭眺望西湖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就是所谓"湖心平眺",位列清"钱塘十景"之一。

爱晚亭,位于湖南岳麓山清风峡中,亭子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当时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来湖广总督毕沅大学者、此人也是非等闲之辈,乾隆二十五年(1760)高中进士,廷试又第一名,状元及第,牛鬼得很。毕沅学者因读了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山行》,根据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改名爱晚亭。后历经同治、光绪、宣统、民国至建国后的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一般来说建亭地位,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由内向外好看,二个是由外向内也要好看。园亭要建在风景好的地方,使歇足休息的人有景可赏,这样才留得住人,同时要考虑建亭后成为一处园林美景,好的亭子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的亭子太多了,多得说也说不清,最后用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醉倒》诗,让我们醉倒于亭子里:“日晴空乐下仙云,俱在凉亭送使君。莫辞一盏即相请,还是三年更不闻”。

Hash:d446911be8a9f7308283bcb21750e42a905e0590

声明:此文由 生活皆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