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座禁岛,很少人知,但却很重要!

南沙区虎门大桥的桥底有座岛,面积只有一个标准足球场的1/3大,岛上没有娱乐设施,没有居民,闲人也不可以登陆。

岛上唯一只有一座灯塔,却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名字叫做【金锁排】。这座灯塔至今已过百岁,仍然坚毅执著地屹立着。

中国沿海灯塔志》百余字简要记载了金锁牌灯塔重要作用。

“自舢舨洲灯塔北望,亚娘鞋峰石崖之上,见有方形砖塔一座,是即金锁牌灯塔,矗立虎门狭隘水道之中,如居虎颚,该崖露出水面之部分甚小,而低潮、涨潮之际,自远观之,不啻一扬帆之舢板也。该塔之灯甚小,系一六等红光等,乃指示虎门水道中危险地方之用。”

一根大桥的主力桥墩立于其上,由于面积过小,不宜登陆。但是近两百年来,它在人类的战争、航行、交通事业中,从未缺席。

身世

“金锁铜关”所指的那道著名的拦江铁排有两道,一道从金锁排连至东莞武山,一道从上横档岛东侧连至武山。而【金锁排】,就是拦江铁排的锁桩之一。

见证风云

遗憾的是,这道拦江铁排并未发挥作用。

根据《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中的记载

“十八日丑刻,前作之第一道排链被该夷于水底暗算,忽然淌去,随潮外流,经看守弁兵驾船追捞,致被夷兵掳去面询……”。1841年1月,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南端的大角山炮台被英军攻破,几日后,拦江铁排也被破坏。

大角山炮台

但是小岛并未因此闲下来。由于周围地势复杂,浅滩和暗礁多,半个世纪后的1906年,广州海关在岛上建起一座灯塔,指引船舶进出珠江。这座由粤海关主持始建于1904年的灯塔,于1906年正式建成,标高11米,灯高12.6米,方形石砌结构,射程8米,该灯塔建造以来一直是广大航海人公认的重要助航标志。

由于塔身太矮、射程不远,目标不够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航运事业的需要,改建金锁牌灯塔成为保障航行安全的当务之急。 1983年,金锁牌灯塔由黄埔港务局移交给广州航道局广州航标区管理。经交通部批准,广州海上安全监督局航标测量处于1987年9月15日开始进行灯塔的改建工作,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于11月15日改建完毕。

改建后的金锁牌灯塔高28.4米,上部为白色圆形玻璃钢,高13.85米,采用太阳和风能作为能源, 安装60W风力发电机,配2组铅酸蓄电池,灯器采用上海航标厂φ300型灯器。射程10海里,目标显著,是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灯塔。

金锁牌灯塔的改建,对促进珠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保障过往船舶的安全航行具有重要意义。

据说,金锁排灯塔是广州最老的航海灯塔。比起有名的舢板洲灯塔,它年长9岁。

著名的舢舨岛灯塔

归宿

1993年,虎门大桥又看中它,将一根支撑大桥最大跨度的主力桥墩立在岛礁上。同时,灯塔被遮挡,只能停止使用。

建十年后,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跨海连接了虎门、番禺两地,使东莞成为沟通穗、港以及珠江两岸和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的交通枢纽,被誉为“世界第一跨”的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悬索桥——虎门大桥于1997年5月建成通车。

改大桥全长15.76公里,主桥长4.6公里,主跨888米,单跨双绞简支悬索桥,矢跨比1/10.5,扁平闭合流线型钢箱梁,宽度为35.6米,双向六车道,中央设1.5米的分车带,桥下通航净空60米,与威远炮台遥相呼应,并以跨度大且不用钢锁吊住的高难度造桥技术闻名。

灯塔正好位于虎门大桥的一个桥墩位置附近,故大桥投入建设后就停止了发光。虽然导助航效能减弱了,但金锁牌灯塔的航标文化依旧长存。在默默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之后,服役87年后,金锁排又默默开始了新任务:成为跨海大桥的“垫脚石”。

荣誉

2010年,该灯塔被列为“南沙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金锁排灯塔和舢舨洲灯塔北被列入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第一批广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名单”。

金锁排见证了鸦片战争、见证了中国被屈辱的时代。而后成为虎门大桥的“踏脚石”,又见证了中国的崛起。记录一座灯塔,就是记录一段历史。灯塔史连着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同时也连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金锁排将永久屹立于虎门水道,继续见证历史变迁,守护船舶航行安全。

资料来源:中国海事

· END ·

实用

Hash:1c0179bd3edc18dabd9e2e4500e9e837e4fd8662

声明:此文由 玩转广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