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韩愈,宋有东坡,超级网红打卡地,南海神庙不红都不行!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这首磅礴大气又不失感叹的七言律诗出自宋朝著名文学巨匠苏东坡,这是他游历南海神庙时观“扶胥浴日”之景所作。苏东坡为南海神庙题词这件事很是偶然,追根溯源,还要从苏东坡被贬之日说起。

广州城最早的自来水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宋绍圣初年(1094年),他以讥斥先朝罪贬知英州,还没到任所,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后他以贬徒的身份南下羊城,从梅岭入粤,一路观赏了张九龄开凿的梅关古道南雄三影塔清远的飞霞山,在清远峡写下了“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十个大字。

▲ 苏东坡画像

到了广州,他游历了白云山,在蒲涧寺饮了蒲涧泉,写下了“千樟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的名句,并建议广州府引蒲涧水作广州民居饮用。从那之后,广州城居民用上了“自来水”,苏东坡还为广州的供水工程还提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扶胥浴日”的向往成真

苏东坡在京城做官时就向往广州东面的南海神庙,向往古羊城八景的首景“扶胥浴日”。他不顾南来的舟车劳累,参观完广州的名胜以后,就马不停蹄乘舟荡浪来到南海神庙。他入住海光寺的禅房,受到海光寺住持的热情接待。

翌日佛晓十分,海光寺住持就陪同苏东坡登上章丘冈上的看海亭,观看海上日出,领略向往已久的“扶胥浴日”美景。看海亭所在的“章丘”,虽然是个小土包,但是遥想当年,在一望无垠的南海面前,它曾是此地唯一的制高点。据宋代郑熊所著《番禺杂志》记载,章丘顶上建有一个小亭,名曰“看海亭”,因其三面环海,而成为观看日出的最佳处所。

▲ 扶胥浴日

当苏东坡拾级而上,登上看海亭之际,周遭还是一片夜色。苏东坡向东凝视,不久天幕渐开,瑞光出现,咸池浴日,旸谷吐晕,壮丽的海上日出惊呆了苏东坡。真是“日出江花红胜火”,苏东坡大赞美哉!

守在一旁的海光寺住持,马上递来纸笔墨,求苏赐墨宝。见多识广的诗人对登高观日应该并不陌生,但是,身处南海一隅,家国万里之外,他的感受却因心境的不同而生发出迥异的诗情,于是苏东坡一挥而就,写下了律诗一首。

▲ 苏东坡书《浴日亭》诗明拓本

苏东坡写完诗后对住持说,看海亭太俗气了,配不上“扶胥浴日”的美景,看海亭改名“浴日亭”吧!于是再提笔写下“浴日亭”三字。从此“浴日亭”就名扬天下,章丘成了骚人墨客雅会咏唱之地,如今的波罗诞仍然有“章丘诗会”的传统。

苏东坡写的是什么诗

这是一首充满豪气的即景抒情诗,首句以“剑气”形容夜色,可谓起笔不凡。东坡先生一句“剑气峥嵘夜插天”令眼前的夜色顿时鲜活起来。当浩瀚的南海浮起“金晕”,诗人却遥想起千里之外的钱塘江大潮,眼前之海潮与心中之江潮,咫尺天涯,人隔霄壤。细细品味,不难体悟到诗人对宦海无常身世飘零的喟叹。

▲ 扶胥古埗

苏东坡的达观和潇洒早已浸入骨髓,只见他笔锋一转,苍凉已令病骨复苏,衰颜亦为沆瀣清洗,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通常我们读到“沆瀣一气”这句成语往往是用作贬义,其实在古籍中,沆瀣者,夜中之气也。《列仙传》载陵阳子言:“春食朝霞,夏食沆瀣。”东坡先生以沆瀣来洗衰颜,实在是古法之妙用。

最末两句,尤见大家手笔,他不去描写海面蒸腾而出的旭日,却写身边小鸟被行人惊飞的细节,恰在蓦然回首之间,朝暾已然“飞上千峰紫翠间”了。

▲ 浴日亭

苏东坡此诗题为《浴日亭》,关于“浴日亭”的得名,有人考证是出自《山海经》里的一句话:“暘谷上有扶桑木,十日所浴。”据《广州志》记载:“浴日亭,在扶胥镇海神庙之右,小山屹立,亭冠其上,前瞰大海。夜半,日渐自东海出,故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浴日亭已经看不见大海了。千百年以来,人类的活动和大自然的变迁,令海岸线渐行渐远。昔日舳舻相接、千帆竞发的景象,早已变成前朝梦影。当年东坡先生在浴日亭上所见到的奇观,我们也只能向先贤的诗文中去寻觅了。

Hash:cdc5635341efd9400bd0a5758694ac6e22b3e135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