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掘1男4女合葬墓,墓中出土一“金蝉”,专家:价值9亿

如张沁在《寄人》中写道:“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历史延绵,朝代更迭,时间长河,奔流不息。奇闻异事,绮丽瑰宝,皆入黄土,春去秋来,潮起潮落,唯情不变,真爱永恒。

我国几千年文化,不曾中断隔绝,我们了解历史,除了根据史料记载,还会依据文物。这些文物出土于不同年代,皆代表了当朝的文化,为文化风向标,同时寄托了古人的情感,或是美好祝愿,或是宗教信仰,亦或是表达爱意,寓意情愫。我们能在文物身上体会到的,除了那些著录在册的歌颂和感慨,还有一些细枝末节,不被知晓的情绪。江苏的一个墓葬,就曾出土过天价瑰宝,寄托着墓主人的美好感情。

1954年,江苏苏州驻扎着军队,因平时训练的场地面积不够,上级决定扩展土地,在五峰山脚下建一处新的训练场,接到通知后,工人们立即组织施工,但在开工没多久,他们就在工地上挖出一些零散的古物器具,为了避免破坏遗迹,工人们第一时间停工,将现场保护起来,并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很快,就有考古专家来到现场考察,经过初步勘测,他们判断这应是一座古代墓葬。

专家组立马申请进行发掘,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工作,他们了解到整个墓葬的原样,这是一座明朝弘治时期的家族墓,为一男四女样式的合葬墓,男主人是位进士,名为张安晚,其余四女分别是他的妻子和妾室。专家表示,古墓并没有遭到过盗挖或是破坏,保存程度完好,但由于墓主人的身份,陪葬的物品算不上稀世珍宝。专家组原以为陪葬品大都价值不高,并无特殊,但随后,一个发现却让他们瞠目结舌。

层层发掘清理之后,专家来到了第14号墓室,该墓室主人为张安晚的妾室之一,在古代,夫妻讲究门当户对,因此达官贵人的正室,一般也是家世显赫,而妾为偏房,地位不及正室,生前地位较低,死后陪葬也薄。按理来说,这14号墓室出土的物件,应该没有什么价值才是,但专家竟在墓主人遗体上发现了一只发簪,为金蝉玉叶的样式,价值不菲。

金蝉重八十余克,纯度很高,且整体造型非常逼真,蝉翼轻薄,线条圆润流畅,层次分明,被嵌在薄薄的玉片之上,玉片雕成叶状,凹凸有序,纹路细致清晰,质地油润,晶莹剔透。整个簪子的用料和制作工艺都属于极品,并且,这一支金发簪的尺寸之大,在同类型物件中属翘楚。结合种种,这支金蝉发簪绝对算得上稀世珍宝,根据拍卖行给出的参考,其价值甚至能高达9个亿,属于有市无价之物。

在古代,蝉具有极好的寓意,因不食污秽,只饮露水,被看作是纯洁和天真的象征,常有文人墨客佩戴蝉形的饰品,表示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性,孩童的玩具和服饰也常出现蝉的身影,并且,蝉又名知了,蝉鸣知夏,不少科举考生的佩戴和穿着也有蝉的元素,就是为了寄托金榜题名的祝愿,像蝉一般“一鸣惊人”。此外,由于古人知“金蝉脱壳”,一些达官显贵在死后,常会陪葬一只玉蝉,放于口中,梦想着能够脱去肉身,破茧而出,转世重生。

可见,蝉在古代是极受欢迎的吉祥物,蝉型器具自然常见,在如此众多的物件中,14号墓室出土的金蝉簪属于佼佼者。据了解,墓葬主人张安晚并非大富大贵,只是一位普通的进士,其家族并不显赫,在当时顶多算中产水平,自己及其妻子的陪葬品都品相平平。但他却将这样珍贵的一只金簪赠予妾室,用“金枝玉叶”加身于她,形容她的娇美和珍贵,祝愿来世生成富贵花,可见对这位妾室的宠之切,爱之深,他们之间的爱情,想必在当时也是一段佳话。

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那些发生在从前的故事已然褪色,随遗物深埋土底,古人的感情也凝固其上,沉寂着。如今科技发展迅速,我们拥有了发掘遗迹的智慧和技术,随着一件件文物的出土,一段段历史也将重见天日,因此也加深了人们对文化的了解。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手艺,也感慨他们的情深意重,或许有遗憾,但先人已逝,我们更应勉励自己,珍惜当下。

Hash:774772b0a5ea11bef402fe203821ec37a2a6885d

声明:此文由 冷赋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