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开讲!车陂祠堂和龙舟文化吸引广州中学同学仔来访

6月7日至8日,是全国高考的日子。

这两天,高三师兄师姐们在考场拼搏,

高一高二的学生在做什么?

广州中学学子选择了职业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

提前为自己的未来规划。

广州中学利用两天空闲时间,组织60多个学生队伍,走进社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交通运输航站楼、工程建设工地等各行各业工作阵地,体验不同行业的工作方式。今天下午,其中一支分队共13名师生选择了媒体职业体验。他们走进广州日报印务中心和车陂村晴川苏公祠,了解报纸生产过程,体验微社区记者日常工作,向长者了解车陂龙舟祠堂文化

报纸新闻是这样诞生的

十几人操作亚洲规模最大印刷生产线

今天,台风来袭,暴雨倾盆,但丝毫没有阻挡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同学们一早来到位于白云区增槎路的广州日报印务中心。

据了解,广州日报印务中心拥有目前全亚洲规模最大、世界最先进、印刷能力最强的印刷生产线,它既是一座现代工业建筑,也是一座展览馆式的公共建筑。“这庞大的机器只用了十几人工作,这对我们提升自我全面发展有所启示。”学生小郑感叹。

在参观活动中,同学们饶有兴致地聆听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参观了印刷车间,看到厚厚的印刷卷纸、自动化传送带、智能传送机,高科技的印刷技术让同学们目不转睛。同学们还主动向资深报人提问,让人感受到这些学生的用心。

微社区记者是这样工作的

听长老讲故事,记录身边点滴

下午,同学们又来到车陂村晴川苏公祠。只见祠堂门前有一对对联:“武功伟业参天地,眉山翰墨贯古今”字体铿锵有力,点出了这个祠堂先祖的祖籍出处——四川眉山。该祠堂的后人都是北宋名士苏东坡之后,在广州享有盛名。

(晴川苏公祠资料图。陈引摄)

同学们拜访了晴川苏公祠长老、85岁的苏炳培(培叔)。培叔在祠堂理事多年,是晴川苏公祠第23代传人,对车陂龙舟和祠堂文化具有深厚的认识和丰富的积累。

培叔向同学们讲解了车陂龙舟活动有一套讲究的仪式,分为起龙、采青、赛龙、招景、趁景、藏龙、散龙等步骤。龙舟工具齐全,包括船桨、船梢、罗伞、神斗、锣架等。其中晴川苏公祠组织的龙船会叫武功苏,拥有一条广州最老、保存最好的龙舟之一、今年150岁的“老龙王东坡号。东坡号的龙头、龙尾及船梢都保存至今150年。

其次,培叔还介绍了晴川苏公祠的建筑风格。祠堂结构为三进两廊,经历了四次修葺。其中,祠堂还曾用作车陂小学的学堂,后小学迁出,祠堂再次成为族人议事、聚会用地。培叔还介绍了祠堂两侧的对联含义,以及族人的字辈选取。

广州中学职业体验活动带队老师陈碧蓉表示,通过这次走访,她和同学们都了解到在广州国际大都市背后,还隐藏着博大精深的祠堂和龙舟文化,并认识到车陂族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信仰是不可替代的,这对培养后人家国情怀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她很感激广州日报集团和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对记者这一行业有了初步认识,使他们能够更直观、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今天我体会到工作的不易,以及科技的力量。在印务中心,庞大的机器却只用十几人工作,这对我们提升自我全面发展有所启示。但在实地采访方面仍无经验,需要提升。”——郑舒逸

“进入广州最受欢迎的报刊之一的印务中心机会十分难得。在这里,我们发现一份小小的报纸背后竟隐藏如此复杂的流程与井然有序的操作。在互联网冲击下,广州日报依然通过技术的进步与内容的创新来维持它最具影响力的纸媒地位。

下午,我们探访了历史悠久的车陂村,在高楼日益耸起的今天,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广府文化,无疑给我们新的感受。在老人的讲解中,一座座祠堂的背后竟有如此多传奇人物故事。老人以及村民们的坚守,是对自身文化情怀的坚守,更是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重新青睐的呼唤。”——杨永杰

“在苏氏祠堂,听老爷爷讲车陂最有特色、最有文化历史的祠堂,在一砖一瓦,一字一句中,我们感受到龙舟及宗族文化都那么亲切又震撼。我们00后的生活中,缺少了这一抹记忆实在可惜。”——李睿

“我虽不是广州人,却也被老人家所讲的宗族文化所打动。一大家族过节,保持传统习俗,团结友爱,这就是它的文化延续多年的活力与魅力。”——戴慧琦

如果您也想组队了解车陂文化,

欢迎留言联系后台,

或者关注“微社区e家通”了解更多资讯。

【图文记者 小鹿】

部分图片由陈碧蓉提供

【编辑 橙子鱼】

【类别 原创】

Hash:37471345eb986fd4311dca9fd6d6ed77a345d7f8

声明:此文由 微社区e家通文化车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