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宜昌的旧时光:古塔幽幽,依偎着夷陵城,证了小城的芳华往事

天然塔幽幽地立在江边,看着云、听着风、守着山。

两个多月没有来这儿,心里总感觉少了点啥,有点空闲,去天然塔走走。乍暖还寒的天气,临近傍晚,还飞着细雨,少有游人,难得一份清静,正合我意。

原本笔直的沿江大道,在塔旁拐了个弯,和长江一起,仿佛把天然塔紧紧拥在怀里。是为了为天然塔留出一分安静的空间?或许是想让过往的车辆、行人路过这里,可以放慢速度,与它多亲近片刻?

顺几级台阶上去,先看见两棵龙柏,叶针油绿绿的。它们的身体向塔身斜去,树干朝一个方向歪着。这个位置是江边风口,应该是风力的缘故,可我更愿意它们是因为想和塔身挨的更近些,努力向前倾,所以长成了这样儿。

几树桃花淡淡的、懒懒地倚着石阶,春已过半、花事已去,栏杆旁、草地上尽是残紫绯红,还有尽数花瓣直接坠入长江,轻舞片刻、转瞬即逝。

傍晚的风裹着一丝凉意,和塔檐上的铃铛撞了个正着,惊飞了窗格上歇着的燕子,扑楞楞的飞到了不远处的树枝上,犹四下张望。

青石塔基上隐隐的苔痕像一副水墨画般,线条随性、自由。点点水渍把青砖浸染的痕迹斑斑,时光如笔,在这片青砖石墙上刻上深深浅浅的印迹。一年复一年,他们静立在风中,聆听岁月有声。塔缝间的空隙里长出不少野草,悠闲地看云听雨。也许是风把它们从远处送来、也许是顽皮的小鸟一不留神把它们落在此处,它们也就在塔上安了家,倒也闲适自在。

围绕塔身的八个护塔金刚早已残破不全,依然尽职尽责的拱卫着塔身。八方飞檐、七层石塔,直耸云天。塔身四周云纹缠绕,飞檐拱翘。

这塔原来是可以登上去的,现在为保护古迹,不能进去参观。沿着狭窄的楼梯,登上一百多级台阶,宜昌城可尽收眼底。

远处群山绵绵、城内灯火阑珊,江水缓缓流过豁然开朗的山口,和远处的天际连成一片。江上帆影点点、灯光闪烁、群山和塔影倒映在水中,微风起,水面鳞纹片片,灯影随波起伏。远望群山,衔江而立,如几条卧在水面上的巨龙,自有威仪。

塔下的石墙上,刻画着老宜昌八景。物换星移,这八处景观有的已经消失在时光深处,在这里,可以找寻到些许老宜昌的昔年旧影。

天然塔身后是巍巍东山,倚靠着大江,上下守望着磨基山荆门山。三山一塔一江,是老宜昌的格局。对着长江的塔门紧锁,一幅对联: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

时光转盘拨回到东晋,一个叫郭璞的人来到夷陵。他观山势、查水形。最后选在江边一片低洼地,垒起了两个土堆,以补五行缺土之短,以去除水患,也就有了这天然塔。

古塔幽幽,依偎着夷陵城,看帆起帆落,听潮涌潮退,穿过唐风宋雨、悠悠岁月。陪伴和见证了小城的芳华往事。

时光走进了大明朝, 土垒的台子终被时间渐渐磨平了,出生在夷陵的大学文安之,看到这残土败台,筹集资金,准备重修此处。无奈战火绵绵,他离开故土,远走他乡。离别之时,深情回望,天然塔终与他渐行渐远。

乾隆十年到乾隆五十五年间,天然塔经过多位东湖县令和乡绅多方奔走筹办下,几次修整,终于有了现在的样子。

时光如白驹过隙,天然塔依然屹立。曾经涛险浪急的江面,早已是江平水阔,再无水患之忧。天然塔从护佑夷陵城到守望宜昌城,一路走过。

前些年,我并不喜欢来看这塔。青砖石墙、静静地立在这里,寂寥又冷清,实是无趣。

不知何时开始,渐渐喜欢在石塔旁停留的时光。

稍有空闲,我就会来这走走看看。踩着青石板路,抚摸下灰砖老墙。任性的风不停地吹着,裏着树上的飞絮在半空中旋转、欢舞,悄悄地落在头上、肩上。

不独于我,在很多宜昌人的心底,都有一份宝塔情结。这塔见证了一座城的悠悠往事。像极了一位历经沧桑老者,安静地呆着,看闲云、听江风、说往事。

天然塔也勾连着这座城市的文脉墨根,从东晋的郭璞到清代的冯荃,雅风相传。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连吴楚开云日,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洲……

走近它,可以找寻这座塔和这个城的前世今生。它在斑驳的石墙中、苔痕点点的砖缝间、坑坑洼洼的青石条路上、不停不休的风里……走走、看看、停停、坐坐、找找、寻寻,天然塔和老宜昌一直都在。

一座塔、一座城,穿越悠悠岁月,将往事写进风中!

作者简介:高莉玲(海棠心语)宜昌市人,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开始陆续在期刊、报纸上发表散文。喜欢温暖的文字,喜欢与温暖的文字一路同行,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Hash:e8480d135990540ada12731601e63b900eb7bc3c

声明:此文由 新锐散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