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 | 三峡工程:百年梦圆 “当惊世界殊”

两岸云雾缭绕,峡江碧波荡漾,这是西陵山水天下佳的水墨丹青。大坝截江横亘,船闸气势恢宏,这是横空出世莽昆仑的三峡工程。

湖北宜昌市,中国三峡的山水画廊与大坝的磅礴壮阔在此交相辉映。三峡电站岩壁上,迎着旭日东升的方向,一面巨大的国旗鲜艳招展,五星闪耀长江之滨。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三峡工程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深圳特区报中国力量采访组记者7月初来到宜昌三峡坝区所在地,深入三峡工程安全等级最高的核心区域,详细了解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营、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感受大国重器的磅礴气势和万里长江的千年巨变,见证中国迈向水电强国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百年梦圆,三峡工程维护长江安

三峡工程展览馆,一帧帧照片记录了“当惊世界殊”的历史性巨迁,一件件实物见证了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纪伟业。兴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历经百年沧桑。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简称《实业计划》),最早提出兴建三峡工程的构想。1956年,毛泽东同志横渡长江,绘就“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58年,毛泽东同志考察长江三峡,在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指点江山,踌躇满志。1970年葛洲坝枢纽开工,为三峡工程建设启动了实战准备。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大江截流,三峡工程一期完成。2008年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水库管理部主任王海

站在三峡工程大坝坝顶,凭栏远眺,两岸连山,重岩叠嶂,江水倾泻,奔涌向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峡集团”)水库管理部主任王海向记者介绍,三峡工程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洪。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工程兴建前,荆江河段防洪标准10年一遇,超过56700立方米的流量就会带来荆江告急、长江告急。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两次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造成长江中下游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百万军民上堤抗洪抢险。直到三峡工程建成,“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中流砥柱的力量,才得以解决荆江河段“地上悬河”的心腹大患,维护长江安澜。

王海告诉记者,三峡工程有三大主体工程,即通航建筑物、拦河大坝和发电站。“中间泄洪,两边发电”“动水发电,静水通航”最能概括其工作原理。一道人工修建的纵向隔流堤将长江分成了动水和静水,静水连接通航建筑物,动水泄洪发电。截至2018年汛后,三峡工程累计“削峰滞洪”48次,滞蓄洪水1455亿立方米。今年5月,三峡集团模拟1998年最高洪峰过境,成功实施了联合错峰调度防洪模拟演练。6月6日,三峡水库消落至汛限水位,腾出库容确保长江度汛。而在枯水期,三峡工程通过水资源精细调度蓄丰补枯,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和沿江城镇用水紧张的局面。截至2018年汛前,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1725天、2062亿立方米。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在水利水电中应用。”王海说,三峡工程运行11年来,积累了世界领先的水库管理经验,如在断网的特殊情况下通过卫星接收5-10分钟内可完成全流域水情信息覆盖。未来,三峡集团在长江干流的水电站将达到6座,以三峡工程枢纽为核心,串连起上游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将实现对长江梯级水库的联合精细调度和防洪体系最优化。

黄金水道,突破“自古川江不夜航”

行船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

迎着斜风细雨,采访组记者登上坝区左岸平台俯瞰,恢宏的双线五级船闸尽收眼底。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消除了三峡坝址至重庆间139处滩险、41处单行控制河段和25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航行船舶吨位从1000吨级提高到5000吨级,宜昌至重庆650公里航道等级从三级升级为一级,航运安全等级全面提高。‘自古川江不夜航’成为历史。”三峡集团流域枢纽管理局枢纽管理部副主任曹毅介绍说。

三峡集团流域枢纽管理局主任工程师曹毅

数据最有说服力:2002年,通过三峡坝区河段的货运量年均约1000万吨。三峡工程2003年6月通航后,带动长江航运业迅猛发展。2018年三峡船闸过闸货运量达1.42亿吨,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

曹毅说,为修建船闸,三峡工程削平了中堡岛及周边18座山头,从坚硬无比的花岗岩上劈出一条全长6.4公里的人工水道。与世界上其他多级船闸相比,三峡船闸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湖泊过渡,而是连续过闸:船只上行,将闸室水位降到与下游水位一致,待船舶进入闸室后关闭下闸门,充水抬高闸室水位,当水位与上一级闸室水位齐平时,打开人字闸门,船只进入上一级闸室。如此反复,船只约三四个小时爬完这座规模举世无双的“楼梯”。控制船闸开闭的人字闸门共有24扇,其外形与重量均为世界之最,号称“天下第一门”。

三峡垂直升船机。

与“大船爬楼梯”相比,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垂直升船机,提供了“小船坐电梯”的灵活调度通航方案。记者现场看到,伴随沉闷的轰鸣声,巨大的齿轮齿条缓缓转动,以强劲的“肌肉力量”带动船厢升降。由于是连船带水作业,船厢底部是干的。船厢容积相当于4个标准泳池,连船带水重量达15500吨。按照三峡大坝坝前正常蓄水位为海拔175米,坝下通航最低水位62米,船闸上下游存在113米的落差,船舶“一步登天”驶入高峡平湖,相当于翻越40层楼的高度,全程约40分钟。据介绍,三峡升船机历经60多年论证研究和近10年施工,突破了大型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的核心技术,成功建设并投入试通航。这是三峡工程建设的收官之作,创造了过船规模和提升重量两项指标世界第一。

曹毅说,“促进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双线五级船闸和升船机这两项世界级建筑物功不可没。面对世界上没有同等规模建设和管理先例,中国科研工程人员不懈奋斗,倒逼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结出了累累硕果。

忠诚使命,绿色电能惠及数亿国人

经过堪比机场的严格安检和武警哨兵的细致核验,采访组记者进入了三峡工程安全级别最高的核心区三峡电厂。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包括左、右岸电厂和地下电厂,共有34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

左岸电厂,记者眼前的巨大厂房,是从大坝一侧山体中所掏出。10余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一字排开,每个机组虽只露出了机顶,但庞大的直径就达22米。工作人员介绍,在先后建设左岸电厂、右岸电厂和地下电厂期间,机组“中国制造”的比例不断提升。国产机组设计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并在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水力设计、电磁设计、冷却方式等关键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三峡大坝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

中央控制室,三峡电厂的最强大脑中枢,屏幕上一个个实时变动的数字和闪烁的指示灯与各机组设备同频跳动,牵动着华中、华东、华南10省市的经济脉动和中国亿万人的民生需求。据介绍,三峡电厂2003年实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12年3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作为我国“西电东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三峡电厂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发电超1.2万亿千瓦时,支撑了受电地区12万亿元GDP。其中2018年发电1016亿千瓦时,是当年全球发电量最多的水电站。这相当于替代了22座百万千瓦级的燃煤发电厂,每年可减少约5000万吨原煤消耗,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意义重大。

左岸发电厂内壁,“不忘初心,忠诚使命”八个大字熠熠生辉。电厂工作人员自豪地说,“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在左岸电厂亲切接见职工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我们‘三峡人’搏击长江铸重器,齐心共圆中国梦。”

砥砺奋进,铸就更多扛鼎“大国重器”

三峡集团流域枢纽管理局水资源利用管理中心工程师周曼

三峡展览馆,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的珍贵照片前,三峡集团流域枢纽管理局水资源利用管理中心80后女工程师周曼回忆起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入江中,上下游围堰顺利合龙,三峡工程完成大江截流。建设者跨过堤坝胜利会师,激动相拥,红旗漫卷,欢声雷动。“电视上,这一幕让我震撼。我后来在高考志愿中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并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三峡工程的一名管理者。”在周曼和团队所负责的水资源利用领域,三峡集团基于长江流域巨型水库群的管理,已掌握了世界领先的梯级联合调度技术。

以三峡工程为典范,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中国的水电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而靠着自力更生,迎难克坚,中国不仅建设了三峡工程,而且不断引领中国水电勇攀新高峰、勇闯“无人区”:到2020年,金沙江下游将矗立起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4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规模4646万千瓦,年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形成长江干流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作为全球唯一具有滚动开发、运营管理千万千瓦级梯级电站能力和经验的水电开发企业,三峡集团加快“编队出海”。截至2018年底其海外业务涵盖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总资产超过1200亿元、境外可控和权益装机规模超过1700万千瓦、境外发电量累计超过1000亿千瓦时。三峡集团建设运营管理了世界上最大的10座水电站中的5座,全球126台70万千瓦以上水轮发电机组中的86台,不断为世界水电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峡工程为中国水利水电事业汇聚和培养了一批高精尖人才。和周曼一样,她的丈夫也是三峡集团技术骨干,负责实时水情预报调度。“作为新‘三峡人’,我们每次带孩子到大坝附近游玩,都会给他科普水利水电知识。他很感兴趣。”周曼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呈现出一家三口夕阳下漫步江堤、遥看大坝的美丽剪影。

江山如画,让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盛夏的三峡,山水如画,游客沉醉其间。站在坛子岭上,俯瞰三峡工程全景,70多岁的金老先生向记者感慨:“怎能不为之动容?沿江而下,这里有江水激流,有崇山险峻,有高峡壮阔。尤其是从观景平台远眺大坝,摸一摸坛子岭和截流纪念园的万年江底石、坝址基石、大江截流石,再与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工程奇迹合影,倍感自豪。”

司机段师傅在三峡坝区工作生活了20多年。他回忆说,“从大江截流那一年开始,我见证了这里从一片荒芜到建筑物拔地而起、游人如织的变化。三峡集团倡导和推行‘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电开发理念,我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幸福感满满。我的孩子在坝区出生长大,现在是三峡大学的学生。我们一家扎根在三峡。”

三峡大坝旅游区于1997年对外开放,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接待游客29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三峡展览馆内,中华鲟和白鲟的生物标本非常醒目。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里,疏花水柏枝等“水陆两栖”植物吸引观者驻足。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告诉记者,这些我国特有的生物和极度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在这里得到了高度重视。1993年至2018年,三峡集团累计投资约90亿元进行环境保护,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投入4000多万元开展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和500多万尾中华鲟放流,建立了陆生、水生自然保护地。三峡工程不仅是治理长江水患、航运畅达、绿色发电的综合枢纽工程,更是逐步实现人水和谐的民生工程。三峡集团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让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权威声音

三峡大坝岿然不动

三峡大坝“坝体扭曲”?日前,两张疑似谷歌卫星图的网络图片引发各方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陈厚群,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迈克尔·罗杰斯等,纷纷就“基于不确定的卫星图像而做出的关于三峡大坝安全问题猜测”积极回应。

中国三峡集团表示,世界范围内的高坝,就安全监测措施的门类和覆盖率、运行10多年后观测仪器的完好率来看,三峡大坝都是首屈一指的。

安全监测是三峡工程8个单项技术设计之一,分为常规监测项目、专项监测项目、地质环境监测项目三大类14项,此外还有各种巡视检查项目,形成了一套覆盖所有建筑物和所在区域的完整监测系统。1994年起,监测仪器的埋设及观测工作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共埋设仪器测点12087个;其中变形监测测点为2681个,完好率为99.8%;全系统5330个测点目前实现自动化运行,可实时监控枢纽运行性态的细微变化。

2012年起,三峡大坝定期向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报送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并接受其监督管理。2013年起,三峡集团每年编制《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实录》回应各界关切,安全监测成果亦同步公布。三峡大坝2006年全线挡水、2010年至2018年连续9年蓄水至175米水位运行,各项监测数据表明:各建筑物工作性态正常,工程运行安全可靠。截至2019年4月,坝体沉降趋于稳定,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符合重力坝变形规律,各项指标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陈厚群认为,任何结构受力都会产生变形,除非结构是绝对刚性的。大坝随着水位及温度变化,产生正常的变形,这完全符合规律。质检组每年至少两次到三峡工程现场,对相关监测数据进行详细检查。不会允许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形或位移。目前监测的位移幅度,只能通过精密仪器才能测量。网络上所谓的“坝体扭曲”是不允许、不可能的。

“基于对三峡大坝设计和建设质量的了解,5次到访中国包括2012年考察三峡工程”,罗杰斯说,“我亲眼目睹了中国工程师为确保大坝具有尽可能高的安全度所做的巨大努力,见证了中国大坝工程界对大坝质量和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可以确信,三峡大坝绝对是世界上质量最高、设计和建设最好的大坝之一。我对三峡大坝良好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监测充满了信心。三峡大坝出现安全问题这一毫无根据的谣言将会消失。”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建设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三峡工程从论证到建设到运营几十年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数据监测,以不争的事实表明:三峡大坝当前各方面性态均优于预期和设计标准。”三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范夏夏说,“三峡工程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大国重器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骄傲和自豪,三峡工程所积累的大量数据是中国水电工程领先世界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竞争力。三峡工程是全人类的财富,是适应自然、造福人民、改善生态的里程碑工程。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数以亿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记者

手记

接续奋斗再谱新篇

走进三峡展览馆,从一帧帧照片钩沉它背后的历史故事,登上三峡大坝坝顶,回味一项项“世界之最”十年奋战的艰辛历程,记者对三峡工程这项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更加充满自豪,对决策者、设计者、工程建设者与库区百万移民共同铸就的“三峡精神”,更加充满景仰。而“三峡精神”,包含了科学民主、团结协作、精益求精、自强不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在追梦、筑梦的路上,三峡人砥砺奋进,继续为三峡工程的科学管理不断创新殚精竭虑。三峡集团水库管理部主任王海的儿子,读大学时毅然选择了电力设计专业。80后女工程师周曼也是在看了大江截流后选择了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可以说,他们都是受到“三峡精神”的感染才走上了这条水电之路的。新时代的他们将跋山涉水,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将“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并打造更多领域的“国之重器”。

百年梦圆,接续奋斗。三峡工程已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方面的巨大效益。令人欣喜的是:在“三峡精神”引领下,三峡集团的新技术、新创造层出不穷。一个又一个“新三峡”将在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诞生,造福国计民生。“三峡模式”已走出国门,走向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不断为人类水电事业发展谱写壮美的诗篇。

采写丨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剑辉 王剑锋 秦绮蔚 李丽

图片丨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视频丨深圳特区报记者邢峻豪

监制丨刘思敏

编辑丨周宏博

Hash:9fa0535288286695215e04c74bc90efb352e6edd

声明:此文由 深圳特区报官方微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