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窦氏青山墓下,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虽为帝王家,但出身草根,深知民间疾苦,她一生谨奉黄老学说,主张宽刑简政、无为而治,强调俭省节约,《汉书·文帝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如此,不但成就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也奠基了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汉武盛世,这其中,窦皇后的影响意义深远。我们暂且不以权势、谋略去回看历史人物,只看她人性的本真——孝。其年幼时,家境贫寒,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而她乖巧懂事,总是把食物让与家人,父亲甚感欣慰,也倍加难过。在父亲窦青垂钓为一家人觅食时不幸坠湖,母亲早亡,只剩她与长兄幼弟相依为命,为了能挣月钱让家人吃上饭,她应召入宫,侍奉当时独揽朝政大权的吕后,后来,吕太后赏赐宫人给各诸侯王,她被赐代王(即后来登基为王的汉文帝)时,因思念家人,本来贿赂宦官欲往离家近的赵国,却未能如愿,无奈含泪去往代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梨花带雨的女子坐在车辇上,想起与家人从此生死两茫茫,悲莫大焉,当时,连她自己都未曾想到,此一去,会是人生锦绣前程,巅峰风光无限。

公元前180年,代王刘恒入京为帝(即汉文帝),窦漪房被封皇后,汉文帝因此赏赐天下鳏寡孤独贫穷困苦以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和九岁以下的孤儿布匹绢帛、粮食和肉类,善行天下,窦漪房为万民爱戴。为怀念已逝的苦命父母,她上书朝廷,追封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当时的薄太后又令清河(今河北武邑)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其规格和仪式与薄太后父亲的灵文园一样)。在《汉书·外戚传》中记载,后来,窦皇后的兄弟窦长君、窦广国到长安认亲,汉文帝分田赐宅,又让高德之士与他们相处,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之下不仗势而骄,成为历史上的退让君子。

得皇室如此宠待,这个女子的恭俭温顺自不在话下。冥冥间,我是看到一个运筹帷幄却谦卑如水的女子辅佐文帝左右出谋划策,一个贤惠知性却稳重如山的女子教化孩子深谙黄老之术,一个美貌智慧却低调行事的女子引领后宫高雅之风,她就是如此简单地在朝堂之上后宫之中稳住了大汉基业。汉景帝时期,窦皇后做了皇太后,为父在坠渊处扩建墓冢,升高封土,要求能西望长安。此处距离长安千里之遥,那要修得高才能看得见啊,皇帝先后派三位使臣,召集两万余人修墓,历时三年,大墓高度一增再增,直到能望见长安城。窦太后欣闻墓已修好,即刻登楼,只见云层之中,确有墓冢,亦有庙宇亭台。我想此刻的她,一定觉得自己离父母、离家已经很近,很近,心中已有千言万语与父母道尽,此时,她应是珠泪垂腮、默默无语的,只是沉陷。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极尽财力修筑一座坟墓劳民伤财,但是,在穹宇之下,那不仅仅是一座坟墓,而是一个贯穿了古今的“孝”字,足以让更多人、让更多后人审视自我、纠偏自我,也足以让这孝仪天下的孝文皇后窦漪房名垂千古。

窦太后死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年约七十一岁,与文帝合葬霸陵。终其一生,我们看到了大汉朝在她的黄老思想引领下,上承文景,下启汉武,她以深谋远略成就着汉之霸业,促进了武帝时代大一统的封建政治格局的形成。汉武帝建元元年,窦太后做出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人事任免决定。任命曾与自己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相悖的魏其侯窦婴为丞相,而且将兵权交给了太后王氏家族的外戚——武安侯田蚡,使得皇位更替间未出现历史上曾出现的比比皆是的外忧内患,政局动荡。如此胸襟,如此礼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迟暮美人的嗟叹,纵然此时,她已是双眼尽盲年近古稀。《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建元二年,窦太后“初置茂陵邑”,并在第二年春赐给迁徙到茂陵的家族每户钱二十万、田二顷以资鼓励;建元三年春,窦太后废黜了济川王刘明(窦太后极为偏爱的梁孝王刘武之子),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秋,派遣中大夫严助救援被闽越围攻的东瓯,而在与匈奴开战的问题上,她高瞻远瞩,几次说服汉武帝养精蓄锐,在国力虚弱的情况下未出兵匈奴,而是待张骞出使西域后,知彼知己,才一举发兵,驱逐匈奴,大彰汉宗主之神威。建元五年春,进行了“废三铢钱,行半两钱”的改革,进一步抑制了汉初私人铸币泛滥,国家金融信用不彰的现状。第二年五月,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窦太后结束了她波澜壮阔的人生。我想,她应是幸福的,作为一个红尘里的小女人,拥有过汉文帝至真至诚的爱情;作为一个朝堂之上的巾帼,她改变着历史创造过辉煌,这一生,真的足矣!

踏阶而上,远观四野,唯有这高高矗立的青山墓,虽然在日月的剥蚀中沧桑了许多,却不失其威严。据老人说,除了大自然的作用,再有就是曾有人在此随意取土自用,才致使青山墓日渐消瘦,但是,1982年,省政府把这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人们的心中多了戒律的同时,更有一份责任感去守护历史的文化遗产——窦氏青山墓。老人也说起,看护青山墓的一对老夫妇回家收秋种地,他就时不时地过来坐坐。他说,你等庙会的时候过来吧,那时候很热闹,你会听到仙姑、仙爷们编撰的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我微笑着,在我心里,还是想听一些关于青山墓真实的正传,像那些茶余饭后说过笑笑的野传是经不起历史的些许风尘的,尘起,传逝。

每年的三月三庙会,这里会一改往日的凄清,到处是淳朴的商贩们热情的吆喝,还有秧歌队的热闹,最让我叹为观止的是我们善良的乡亲们虔诚地跪在墓脚下,面前摆着丰盛的供品,手中拨拉着熊熊燃烧的纸钱,口中还一直念念有词,我站在高处,用手中的相机捕捉或近或远的他们,听不到他们的心声,但我仿佛又听得真切,大家都在祈祷往后的日子风调雨顺,安心如意,大家都不想像安成侯窦青一样,因生计而困顿,但大家又无一例外地期望像安成侯一样,有一个窦漪房一样的孩子,不求大富大贵,只愿孝子绕膝。我想大家在这里三拜九叩,其实是在传承和祈望一种文化——孝。

孝若仪天下,民族之幸,大国之兴。而今,在窦氏故事源远流长的地方,不用西望长安,人们更愿意谨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非“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此,墓在,窦氏精神在。

窦氏青山墓,注定是一个经久不衰、流传千古的话题,关于窦漪房,一个草根女子的孝,或者是她的治邦大略,抑或是一个朝代的兴衰。

(来源文道立心)

Hash:4cf556f760950b69b8fd40f87a423f29781a08c6

声明:此文由 混在武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