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馆岁月 | 第五章:国内现存部分近代英国领事馆旧址

_

第五章:国内现存部分近代英国领事馆旧址

_

近代,随着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中国的各个城市设立了领事馆。据不完全统计,仅英国就在中国至少20个城市设立了领事馆。我们收集全国部分近代英国领事馆旧址资料在此一并展示,帮助参观的您更多一些了解近代英国驻中国领事馆情况。

▲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英国驻高雄领事馆

▲英国驻广州领事馆

▲英国驻汕头领事馆

▲英国驻腾冲领事馆

▲英国驻梧州领事馆

▲英国驻厦门领事馆

▲英国驻淡水领事馆

▲英国驻福州领事馆

▲英国驻重庆领事馆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

▲英国驻宁波领事馆

▲英国驻汉口领事馆

▲英国驻宜昌领事馆

▲英国驻上海领事馆

▲英国驻芜湖领事馆

▲英国驻南京大使馆

▲英国驻镇江领事馆

▲英国驻青岛领事馆

▲英国驻济南领事馆

▲英国驻烟台领事馆

▲英国驻大连领事馆

▲英国驻天津领事馆

▲英国驻喀什葛尔领事馆

▲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英国驻北京大使馆

_

结语

_

经历了百余年的沧桑变化,北海早已发展得日新月异。如今,在城市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中,外国领事馆的存在显得平凡而普通。然而,正是它,见证了近代北海一步步沦为殖民地的历史。它是一部无声的时光转换机,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也是珍贵的历史建筑遗存。对研究北海乃至全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海关港口、宗教、建筑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代各国领事馆的设立,方便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见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年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阵地的领事馆,早已转换了角色,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向世人敞开了大门,在与时俱进中保持着对这段历史的特殊记忆。

_

后记

_

2014年5月至今,除了发布征集公告以及在北海市全市范围内调查、搜集民间相关文物、史料(包括上门查看、收购、拍照、复制等工作),北海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曾多次派出工作人员前往钦州市、南宁市、广州市、上海市、西安市、青岛市、天津市、北京市等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参观学习与查找收集资料、文物展品。积极与北海市外事部门联系,请外事部门联系近代在北海开设过领事馆的国家驻华机构协助提供相关资料。委托国内外高校学者、教授、博士前往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历史档案馆、图书馆发掘近代北海最原始的、第一手的资料,并委托知名文物收藏家前往国内外大量征集与北海近代历史相关的文物照片。邀请到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生,深入开展文物展品资料和学术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

通过以上努力,我们搜集到大量反映近代北海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教育、建筑方面的文物史料以及外国人在北海工作生活的物证,其中不乏珍贵的文章报道、图片文物。如通过查阅骆惠敏等学者编著的British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Establishments In China:1793—1949(《英国在中国1793—1949年的外交与领事编制》)、香港日报新闻办1887年出版的The Directory & Chronicle for China, Japan, Corea, Indo-China, Straits Settlements, Malay States, Siam, Netherlands India, Borneo, the Philippines, &c.等资料,我们基本上弄清楚了近代驻北海英国领事馆设立、合并、撤出时间,历任领事官与其代理领事、助理以及工作机制等问题。我们还查找到英国著名画家“JFinnemore”(费丽莫)所绘的19世纪80年代北海系列彩色版画,这组版画发表于1887年3月5日发行的英国《图片》(The Graphic)杂志,是在英国驻北海领事馆第二任领事阿林格的夫人创作基础上加工而成。

目前,我们拥有最多的是近代法国驻北海领事馆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包括领事官年表、照片、印章、公函往来以及情报地图等,领事馆的购地合同、系列老照片等,领事馆拟定的北海至南宁铁路路线图,以及领事馆的地界碑、奠基石、法币、玻璃瓶等文物。通过委托北海市外事部门出面联络,德国驻广州领事馆提供了近代德国驻北海领事馆的建筑图纸、徽章等资料。2015年1月21日,在北海市中山路发现的近代德国“捷豹”号司炉工保罗墓碑,是中国近代重大外交事件“廉州教案”的重要物证,同时与近代德国驻北海领事馆关系十分密切。而一只涂有德文“K.K.Pakhoi”的保险箱,则给予我们充分的遐想空间。“K.K.Pakhoi”有可能是德文“Kaiserlich Konsulate Pakhoi”的缩写,即北海帝国领事馆的意思,也有可能是“Kaiserlich Kriegsmarine Pakhoi” 的缩写,即北海帝国海军的意思。因为近代德国曾在北海设立领事馆,并派遣军舰来维护其权益。

同时经过查找资料,我们惊喜地发现如今外国一名收藏家收藏了一组反映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海老照片,包括北海最原始的疍家棚、英国领事馆最初租借的疍家棚房子、外沙港、冠头岭、廉州城、涠洲岛等。这些老照片由清末民初时掌有中国邮政大权的法国人帛黎(A. Théophile Piry,1850年-1918年)拍摄,1878年—1880年他曾在北海关帮办代理关务。通过这组老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全面地看到北海开埠之初的历史面貌。令人惋惜的是,因为版权原因,我们不能将之呈现在读者朋友面前。

我们还充分利用了北海市档案局现有的档案资料,并吸收了北海文史专家,如黄家藩、张九皋、周德叶、邓兰、刘喜松等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资料进行了高度概括,力求展览内容丰富全面。而我们征集到的近代外国照相机、留声机、打字机、收音机、录音机、计算器、缝纫机等文物,极大地丰富了展览的内容。

此次数字展览内容编排按照北海近代外国领事机构历史陈列馆展览顺序,分为5个章节:第一章节是外国驻北海领事馆的设立,第二章节是外国驻北海领事馆的业务活动,第三章节是近代外国人在北海的生活,第四章节是外国驻北海领事馆对北海的影响,第五章节是国内现存部分近代英国领事馆旧址。第一章节,通过图文结合形式交代了近代外国驻北海8个领事馆设立的背景、设立概况与馆址变迁的经过。第二章节,则利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图文资料介绍外国领事馆的业务活动,同时注意展示北海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第三章节,主要是近代在北海外国人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老照片和文物。第四章节,从思想、技术、医学、教育、生活、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揭露近代外国驻北海领事馆对北海的影响。第五章节,罗列了国内现存部分近代英国领事馆旧址的照片,让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近代英国驻华领事馆的情况。囿于篇幅和水平,我们编排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尚望读者见谅。

(注:本展览大部分照片由北海市档案局、北海市人民医院刘喜松女士、北海市文史专家周德叶先生提供。部分照片作者不详,欢迎作者与市文物保护研究院联系。)

Hash:f051aa5aec87e412d0aef0b776485282b2636120

声明:此文由 北海中西文化系列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