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地名故事⑳丨闲话明溪“文革”时期更改地名

明溪,一个生态优美而又历史丰富的城市

在这里,有着许多平凡的大街小巷、古村古建

每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都有自己专属的故事

映衬着明溪几百年来的悲欢离合、时代变迁

近日,“明溪在线”打造全新栏目——《明溪地名故事》

带你逐一细数明溪这些地名背后深藏的尘封往事。

闲话明溪“文革”时期更改地名

每个时代都会在人名、地名的取名、改名上打上印记,只是或多或少、明显不明显而已。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时期,全国上下都充满了“革命”热情,容不下一丁点“旧事物”,于是各地兴起了更改地名的热潮。那时候,改个地名相当容易,不用按程序报批,只要有人提出,改名符合“破旧立新”原则和“革命”原则即可,上级知道了也不敢反对。改名的方向是越“革命”越“进步”就越好。由于代表“革命”“进步”的常用字眼不多,所以造成全国、一个省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县内地名重名现象严重,于是“文革”结束后,绝大部分又改回原名。

在“文革”改名热潮中,明溪县也不例外,部分公社名和不少大队名、小队名都改了,跟上了“时代潮流”。各个地名具体改名时间,由于资料欠缺和时间关系难以深入考证,但多数是在1968、1969年。

“文革”时期明溪县公社改名的是1968年8月鳌坑公社改称红卫公社。1981年6月,经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同意,红卫公社改名为夏坊公社,因驻地夏坊,这样才名实相副。

改名的大队有:盖洋的衢地大队改为团结大队,衢地改名并不是一味追求“革命化”,还真事出有因,是为求赤甲、南溪王家宅等小队的闽南移民与衢地本点本地人和睦相处而改称团结大队;夏坊的黄地大队改为红旗大队;枫溪的熊地大队改为红地大队,邓家大队改为红光大队,大雅大队改为红霞大队。1981年5月,经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同意,这五个大队又恢复旧名。

“文革”时期由于追求“革命化”而改名的生产小队更多,在使用了十多年后,1981年7月,经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同意,基本上又恢复原名:胡坊瓦口的朝阳生产队改为连厝坂生产队;枫溪官坊的东风生产队复名大洋塘第二生产队,小珩的朝霞生产队复名丁背生产队,曙光生产队复名青山排生产队,向阳生产队复名邱家第一生产队,东方红生产队复名邱家第二生产队,雄心生产队复名邱家第三生产队,朝阳生产队复名王家第一生产队,烽火生产队复名王家第二生产队;沙溪六合红星生产队复名益树坑生产队。

此外,有的桥梁名称也有改过名称的,如城区惠利桥曾改为解放桥,白沙桥曾改为东风桥,胡坊肖家山的半边桥曾改为红卫桥,后来又都恢复原名。

其实,“革命化”更改地名并不是从“文革”才开始的,“大跃进”时期就开了这个头。1958年8月,枫溪乡成立人民公社时就改称先锋人民公社,不过这个名称使用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同年12月,枫溪与夏坊、鳌坑合并为一个公社称鳌枫人民公社(社址设在夏坊)。说明一点,这个时期先锋人民公社划归宁化县管辖,到1964复属明溪县。同年,三明县成立上游人民公社,次年分为胡坊、雪峰两个公社(雪峰公社管辖范围包括今雪峰镇、城关乡、瀚仙镇)。“文革”结束到拨乱反正前,一些村庄取名仍带政治色彩,如,1977年春,肖家山大队的牛福岭迁出13户74人在红卫桥山坡建新村,仍取名红星新村,1979年春,肖家山大队的赖家山迁出9户45人在牛坑(原名牛屎坑)建新村,还是取名团结新村。

还有一些地名,看似带有政治色彩,却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不少人可能有误解。如,胡坊镇的奋发村,民国时期就写作奋发了,奋发村驻地奋发科原名畚箕窠,因村处山窠,形似畚箕,故名,后因村名不雅而改作奋发科。又如,奋发村的新华坊,也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的,新华坊原名新发坊,最迟在民国时期已改作新华坊了。

来源:明溪在线

文字 / 图片:廖康标

Hash:dc2c64d000004576e2cc9741832147e1df54c2e3

声明:此文由 明溪微社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