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访大良城 | 胡林平(四川前锋)

我是土生土长的观阁人,家离大良城不过七八里远,对它自然耳熟能详,走马观花的去过好几次,在我的印象,不过一个地势偏远的山旮旯,心里很纳闷,明明一个偏僻的山寨,为何唤作大良城。

后来隐约得知这是抗元的古战场,再后来,编志过程,翻阅了一些资料,阅读了《两江行》关于大良城的描述,激起了我再游大良城的兴趣。近日,邀三五个好友,我们从观阁场镇驱车出发,穿合福村沿山公路,从东门进,再一次拜谒了大良城。在山下,远眺横亘于千丘万壑的寨城,远看是一座山,沿山路攀行,近看是一座城,如莲花瓣的巨石依次排列为城墙,气势雄伟,悬崖陡峭,令人胆颤心惊。

大良城又名大良坪,与重庆合川钓鱼城齐名,离广安主城约40公里,周围约4千米长,过去城墙高2米余,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大良村内,是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山寨,四大城门都打上鲜明的战争烙印,为广安尚未打造的旅游景点之一。

古时因其四周岩石陡峭,周围数千丈,高数百丈,寨形如莲瓣,故名莲花山。原寨有十八门,除东、南、西、北门外,还有小东门、小南门、小西门、小北门、望天门、长土门(长庚门)、太阳门(太乙门)和西门湾门等,现仅存十一个门。

在探访之前,查阅了《广安州志》等资料,据史载它始建于唐,成于宋,名于南宋。宋端平二年(1235),广安军治响应四川制置宣抚史余玠为抵御蒙军将军治地迁至山寨占据制高点的号召而修建的。它是宋蒙(元)交战时期烽烟四起的古战场。南宋末40年(1246),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挥师南下,多路伐来,其北路从陕西越过米金山,再沿嘉陵江、渠江而下,准备顺长江之水直奔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地跨嘉、渠两江的今广安市境内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宋蒙反复厮杀的主战场。先期,面对蒙古军的猛列攻势,宋军决定利用沿江高地筑寨安营,阻挡蒙军南下。这一战略的确奏效,让蒙古军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亲率大军南下的第三代蒙古可汗蒙哥死于合川钓鱼城下后,蒙军被迫北返。数年后,蒙古军再次南下,为了汲取之前的教训,入蜀后也学习宋军之前的筑寨之法,与宋军展开拉锯战。宋蒙(元)战争时期,今广安市境内由宋军始筑的著名城寨主要有大良城、小良城、三台寨、永清寨等,由蒙(元)军修筑的有观塘境内的虎啸城等与之对峙。南宋末60年(1266),曾作宁西军(广安军更名)的临时治所。

当然,大良城之所以成为险要的军事要塞,除了是扼守渠江、大竹的水陆要津外,还与它得天独厚的地势也分不开。大良城海拔高度429米,相对高度达100余米。以西门外的张(zha) 口石最为雄壮,貌似怒目而视的将军,叱咤风云。在海拔普遍为300多米的浅表性的川东丘陵腹地,显得异异峰突起,“山势奇峻,周围数千丈,高数百丈”乃“石壁四绝之地”,当年只有山丘之间几条小路才可进入城寨。城的四周有护卫的小城和寨堡。东有观阁场镇附近的三寨:大岩寨曾家寨胡家寨;近东门处还有耸立陡峭的“对山”,对山有九曲连环洞,过去几个入口可以互通,由于滑坡,现再也进不去了。南有太平寨。西有双鱼城。北有号称“一峰插天”的小良城。小良城可以监视并钳守渠江,为大良城的天然屏障。

从西、从北,大良城可控制渠江水路,从北、从南可控制广安通向大竹的陆路,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要塞。

从宋元战争开始,拉开了连绵七百年的战争历史的帷幕。仅在1258年至1275年短短的17年里,此地就曾在宋蒙两军之间拼死争夺,几番轮回,最后重陷入元。宋元时,大良设军、府长达三十二年。张献忠血洗四川,大良城亦为坚固城堡解放前,川一军师长郑启和镇守广安,曾在大良城建兵工厂。华蓥山地下游击队在四方山、观阁活动期间,大良城是秘密据点。

一路气喘吁吁,我们终于登上了大良城上面的坪。在这平坦的约1.5平方公里的方山顶上,山间小道交错相通,竹篱茅舍掩映在竹木茂盛苍翠之中,远处云烟缭绕,具有川东民俗风情的田园风光。一条不到100米长的宽约4米石板街巷,夹道的房屋是穿逗木结构的青瓦房,其檐柱窗壁呈原木的本色,墙壁用蔑竹和泥巴扶上,外涂一层石灰,木制铺门板子,天长日久己风化变成褐色,但还保持原木的本色,斑驳在历史的隧道中,虽破败不堪,依稀还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更多的是二三十岁前,修的一楼一底过气的青砖房。

站在山上远眺东面起伏的华蓥山,层峦叠嶂,近山如黛,远山淡如云烟。时值三月,满山苍翠,北望的周围的田野,层层梯田,错落有致分布在山腰上,金黄的菜花如燃烧的火焰,在春风中摇曳,农家小院星罗棋布,近处,几枝桃花开得泼辣、妖艳,分外夺目,但寂寞开无主,少有人来睹其芳容,混迹野性疯长的杂树丛中,整个100多户的村落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大良城作为军事古寨,看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的城门上。我们的访古从东门开始。在大良古城如今仅存的11道城门中,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有八九个。据说东门最为雄伟,由于近年修公路,东门已荡然无存,现在看到门侧的是一堵断墙和一棵虬须盘枝的黄桷树。在距城门不到10米远的石壁上,立于1980年的广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良城城门题刻”碑。东门两侧为绝壁,是进出大良城的主要通道,因此这里遗存着不少题刻及摩崖造像。明代的那则《都察院禁止早婚告示》,便镌刻在这里,走近,拂开杂乱的树枝,抹去碑上的蛛网和泥土,通过一番仔细的辩认,一排排遒劲有力的楷字碑文,风化驳落严重,内容为“男婚年至一十五六岁以上方许迎娶,违者,父史重责枷号。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责。万历元年十一月吉(日)分巡道刻石。”分明是一则反对早婚陋习的告示。小东门摇摇欲坠,仅靠一根巨石撑起门楣,过路人都提心吊胆。村民自发在公路边修一座小庙,显得不伦不类,与周围景观不协调,破坏了文物本真之美。

东门与北门间有一条约0.5公里的石板路相通。途中,我们要经过一口面积约10余亩的大堰塘,波光粼粼,一群鸭子在水面荡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扇形,不时扇动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打破了山寨的宁静。堰塘旁一个老农正在锄禾,葫豆花像一只只蓝蝴蝶飞舞着,老农抺抹头上的汗珠,招呼着我们,是来旅游的吧,他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向我们介绍说,这是当年大良城军民饮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你们看这堰塘的堤坝完全用条状大青石垒砌,且嵌合得清丝严缝,不会渗漏更不会溃堤,至今仍保存得完好。有水源,又有当地人引以为豪的“黑浸土”,可耕地种粮,大良城不怕元军围城,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一段日子。我们问老人家,北门怎么走,他用手指了一指说,继续沿山板路继续向北,朝小良城方向走。

山路年久失修,蔓枝横生的树条牵衣待话,我们艰难跋涉到北门。北门是宋代开始流行的圆拱形制式门,两拱的城门的拱顶垮塌出一个天窗。向外望去,是隔着深沟大壑的小良城。北门外,一条狭窄的山道朝深沟急转直下,山道的两旁是陡峭的“城墙”。与东门外相对平缓的地势相比,北门外更不容易展开兵力,进攻者的火炮也无法直接瞄准北门轰击,再加上对面小良城的友军可从背后打击攻城者,因此,北门应该是大良城最易守难攻的一道城门。

离开北门,我们又马不停蹄走向了西门。西门原有些坍塌了,中间现用水泥混凝土进行了加固。大良城的西门外的地形以缓坡为主兼有悬崖,有的地方虽有断壁悬崖,但相对高度不够,纯粹依赖天然屏障,不足以进行成功的防御。于是以西门为枢纽,悬崖呈两道山梁向两翼伸展至约一里处断山口,山梁两侧分别建有小西门(月亮门,己堵死)和太乙门(太阳门)。为扼守驿道,还建了一道外西门(长庚门)以及西门湾门,彼此间相隔100米左右,互为犄角,便于相互呼应。

西门湾外是一条较为狭窄的石头路,人称走马梁子。走马梁子路宽不足十米,是由一道石头山梁整体开凿而成,大石板零落排在山脊上,两边杂草丛生。路的两侧都是几十米深的深渊,让人望而生畏,目光沿着这路前行可以看见前面的一座馒头式的山丘,人称夫子坟,不过由于搞建设现在也炸掉了部分。到底这坟是葬的是否是明代吴伯通的夫子坟,我心里打着问号,吴伯通号称石谷夫子,他的墓的确称为夫子坟,不过墓址在长路村,与吴伯通老家皓山(青莲村)仅一箭之遥,当地百姓没能给我一个确切的回答,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重重城门皆构筑在相对险要之处,即使一门被突破,进攻者也不能长驱直入。不但如此,一旦防御者组织反击,狭窄的城门又令进攻者不能迅速撤退,防御者正好围追堵截,聚而歼之。

西门比瓮城门高大厚实,其门内门林木茂密,便于设伏,隐蔽作战。因此,筑城者将中国古代独创的城池制式——瓮城发挥到极至,“瓮城”顾名恩义有“瓮中捉鳖”之意,目睹这古军事奇观,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对传统的瓮城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瓮城套瓮城,口袋式谷地,便于关门打狗,让敌人有来无回。

西门外的石壁上,刻于清嘉庆十四年的“安汉保障”碑,记载着“大良城寨白莲乱纪事”及城门历朝维修诸事,可见这里战事之频繁。

最后我们来到了南门。它是目前保存得最完整、也是最险峻的一道城门。弧形的城门洞,块块青石历经岁月风雨的浸袭,仍然坚硬如初,城洞里依稀可见的寨门榫洞,弹孔,叙说着当年的烽火记忆。南门的一侧几近垂直的绝壁,一侧是万丈深渊,这么一处令人望而生畏的险关,在距它数十米处还有一道城门,两道城门加上崎岖的山道,共同构成了一座蛇形的瓮城,被奉为四川方山城堡防御体系的经典。

大良城古迹甚多除了城门、水塘、碑刻等遗迹外,我们在老乡的帮助下,还意外的发现了两座当年掘地而成的火药库,其口小肚大,状如酒坛,大如川北地区的红苕窖,其“窖”壁全部用大青石垒砌。这两座火药库距位于城墙上的炮台不到100米远,可见战争之惨烈。另外,还凭吊了金山寺遗址(现改建为了大良学校)残存的石柱,耳畔仿佛还回荡着晨钟暮鼓的梵音。除了每个城门栽为作为指路标的高大古老的黄桷树外,大良城有东门附近的神仙桥、九层洞、镜子石、猴儿洞、战马岩等十余处天然景观。

夕阳收起余晖,我们恋恋不舍的告别大良城,回望大良城笼罩在暮色苍茫中。古老的大良城曾经显赫过,金戈铁马烽火三十年,耳畔回荡着战马嘶鸣,浮现出勇敢的宋元先民同仇敌忾的身影,一种充天塞地的英雄豪气油然而生。它又是落寞的,而这落寞一来就是七百年,“长在深闺人未识”,如明珠被遗忘在偏远的川东山寨袅袅炊烟里,变得荒凉、萧条。大良城集雄伟、秀美自然风光与厚重的战争历史于一体,愈发让我这个大良城的家乡人倍感自豪。

作者简介: 胡林平,四川前锋区观阁职中教师,广安市骨干教师,广安市中语委会员。在《广安日报》《四川教育》《教育导报》《新锋众声》《宕渠风》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篇,在“今日头条”发文30余篇。

Hash:102a2174a02135f44c377f5657fbb86e100aefd4

声明:此文由 草根一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