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庄金代花塔 为佛教名山五台山增添的艺术瑰宝

胡家庄金代花塔

花塔,又称华塔,是造型独特的佛塔(又名浮屠(梵语佛陀的音译),藏语称“曲登”。佛塔最初是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总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单层亭阁式塔身,上部为圆锥形塔冠,塔冠密布着各种精细的浮雕,多为莲花瓣、佛龛、佛像菩萨和神兽等佛教题材,表现的是佛教华严宗的莲花藏世界。

胡家庄金代花塔

胡家庄金代花塔位于陈家庄乡胡家庄村西南约一千多米的山坳里,有金代(1115年-1234年)建造的两座花塔,两者相距十六米,占地面积二十八平方米。塔东两百米处是禅殿,花塔坐北朝南,均为砖混结构,高1.3米,平面呈六边形,须弥座上塔身雕盲门三个,盲窗三个,栏额每面砖雕缠枝花一组,普柏枋上为五踩斗拱,斗拱之上为屋檐,六边形束腰仰莲花座,刹高0.9米,呈含苞待放的花蕾。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亦称“金源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轶元”。金代文化艺术继辽、北宋之后而不断发展,超过了辽,在北宋之后与南宋平行,构成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南北两大支。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起着“上掩辽而下轶元”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学专家、考古学者李有文也在考古论文当中写道:“花塔在我国雏形于唐代,兴盛于辽金,元代以后就少见了。在我国古塔的发展过程当中,花塔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类型,目前国内保存数量较少……五台县陈家庄乡在这次文物‘三普’当中新发现的两座金代花塔,实属是难得的资料,弥足珍贵,也是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增添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辽代的车轴山花塔

始建于辽重熙元年(1032年)的车轴山花塔,又称药师灵塔,曾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花塔,它位于河北唐山丰润中学校旧址,属于国宝级文物。为八角形亭阁式花塔,二层,实心,全部用砖砌筑,通高28余米,塔基莲花须弥座雕刻富丽,塔身四个正面雕出拱券形假门,其余四面各浮雕高大菩萨立壹尊,首层以上塔身为圆锥体,第二层至第九层,层层环砖雕佛像。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①先生在《中国古塔》中称:“(药师灵塔)与北京房山陀里水洞花塔非常相似,但较陀里花塔更简洁,其建筑年代不晚于辽代中期。”无奈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毁近半,1997-2002年大修复原。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王禹偁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王禹偁的《赠状元先辈孙仅》 诗歌当中就有关于花塔的描述:

病中何事忽开颜,记得诗称小状元。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鶺领原。

青云随步登花塔,红雪飘衣醉杏园。还有一条遗恨处,不教英俊在吾门。

还有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诗中:“睛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华严经》印度龙树造,东晋时传人中国,法藏曾为武则天宣讲华严,大得宠信,正式开创了华严宗,盛唐中宗时大盛。在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塑像闻名于世。敦煌石窟当中的中唐已出现根据《华严经》绘制的壁画,晚唐至宋更多。壁画中绘一大海,浮现一朵大莲花,花中心为毗卢舍那佛,周围有小城几十座,每一座小城代表“如微尘数”的一个小“世界”,整体就是“莲华藏世界”。可以认为,花塔的具有多重莲瓣和小塔的巨大塔顶,就是这种“世界”的立体表征,与壁画的区别只是把一座座小城改为一座座小塔。塔刹最高处的较大小塔就是毗卢舍那佛所居。

其中的花塔

它之所以取名花塔,目前还没有定论,不少资料所都说“因为塔身看上去像一朵花/一个花束”,这种说法实在很牵强。与其说像个花束,倒不如说像个玉米或竹笋更为形象。也许是原名“华塔”,即华严宗的塔,传多了就变成了“花塔”。另外,花塔这种精美的艺术品为什么没能发展下去,而仅仅是昙花一现就消亡了呢,也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

据史实考究,花塔在唐末开始出现,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到元代基本绝迹,仅存在了约三百多年。由于建筑和装饰工艺十分复杂,建造的很少,能保存到当代的就更加屈指可数了。笔者根据所查资料,国内现存花塔(包括遗址)仅15座左右,全部在黄河以北地区,每一座都是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主流的花塔造型总体分为上部为圆锥形塔冠,下部为单层亭阁式塔身,塔冠外面环绕着数层浮雕佛龛,佛龛内有些有佛像,每个佛龛下方为莲瓣或神兽等,当然也有仅设莲花瓣而并无佛龛,亦有无莲瓣而仅有佛龛者,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从唐朝至金代的花塔演变不难看出其历史价值,与其重要意义所在。综上所述,五台县陈家庄乡胡家庄的金代花塔堪称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难得珍贵的文物瑰宝。

注释:①罗哲文(1924~2012.05.14),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44年夏天,罗哲文跟随梁思成到重庆。梁思成用铅笔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标出盟军轰炸敌占区时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并特别提出了需要保护的日本京都奈良古建的位置,由罗哲文用绘画墨水把铅笔所画的位置描绘清楚,地图及时交到美军手中,从而保护了京都和奈良的20余座国宝性古建,战后梁思成被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梁思成嘱咐罗哲文: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功莫大焉。生前一直为保护长城等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代表作品 《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史话》《中国帝王陵》《长城赞》等。

作者简介:胡立成,笔名虹雨,五台县东峪村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宣传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曾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文化主张:文化必须以实践为主,以博览群书,以体验生活,文化乃民族之精魂,文化乃祖国之瑰宝,文化乃世界之大成。

来源:大美忻州

Hash:c2ffba65add9609f2428eac099c57d50df7f820c

声明:此文由 五台新视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