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屏峰有个“高家桥”,高桥公社得名原来是因为它!

明初,高氏由都昌高家埠迁居小桂港末端西岸,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桥于港上,故名“高家桥”,村以桥名。高桥村、高桥公社均由此得名。---摘自《湖口村庄》

舜德乡高桥村的“高家桥”,是一座石拱桥,橫亘在鄱阳湖临湖支流的小桂港上,是高桥村进入都昌县苏山乡陆路交通上唯一一座古老的桥梁。

“高家桥’本名“徐家桥”,明永乐十年(1413年),由当地世居徐姓倡议,出钱出物所建。建桥所用石材均是从都昌县苏山乡境内大理石石矿量身定制,通过鄱湖水运辗转至此。根据小桂港水文特点,考虑泄洪及通航能力,该桥主拱高达4米,宽6米,正常水位可确保木船自由出进,两边各有小桥洞,为泄洪孔。土坝部分均块石砌坡,坝桥总长度近100米。

该桥做工考究,桥拱用块石垒积,符合力学原理,石块与石块之间沒有水泥、石灰之类的粘合材料,缝隙控制在手指粗细之间,且全部用灰瓦片填充。

明万历年间,高、黄、周、陈姓陆续来此安家。高姓是从都昌县徐埠乡迁来,对该桥名叫“徐家桥”心有不悦,为了改变历史现实,高姓自持其族人在都昌徐埠是第一大姓,人多势众,谎称在异乡受人欺辱,饱受排挤之苦,博取其族人之同情。徐埠高姓百余人兵临徐氏宗祠,以莫须有的理由,胁迫徐姓将“徐家桥”更名为“高家桥”,徐姓被逼无奈,只得应允。“高家桥”从此名传至今。

中国成立后的“高桥乡”,是因所在地颇负盛名的“高家桥”而得名。高桥乡以李七颈堰流域为界,东北片(现青竹村杨浪吾湾、高家、杨家湾、徐早湾及兰新村全部)为红山乡,西南片(现青竹村可南湾、西平舍、董余湾、杨舍湾、马家垅、王花堰、余大屋及高桥村全部)为高桥乡。乡政府驻地高桥村黄坦岭,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1974年小桂港大坝的建成,有效地调控了鄱湖水位,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高家桥”没有昔日交通上的优势地位,行人日渐稀少,偶尔有日出而作的农民牵着耕牛从此经过。高桥公社随后也从高桥黃坦岭迁到茅基里。

百余年间,“高家桥”饱经苍桑,洪水几乎年年年漫顶,尤其是54年、98年洪灾侵蚀,致使该桥出现地基沉降、桥拱开裂现象。为了确保安全,1991年、2000年湖口县水务局先后拔专款对该桥进行维护。修缮后的“高家桥”仍如一个苍桑的老人,聆听小桂港水流的窃窃私语,见证着高桥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请走进《你不知道的湖口.屏峰篇》 ,小编定期推出续篇。

本站特约记者:余春泉

微信编辑一名:

Hash:633cf2245e648ecfa0b5364f0278c6e534ae04b8

声明:此文由 湖口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