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横14代的大家族 ,墓中出土的那些精美文物!

汪氏家族是元代“陇西豪门”,汪世显为金朝与蒙古大将,他在金与西夏、蒙古、南宋征战之际,战功彪炳,一路扩充军力,最后投降蒙古,并随蒙古征战,直到四川。明代时,他的后人投降明朝,整个家族称霸陇西370年,共计14代。汪世显家族墓是现存发现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墓葬。 我们来一同认识这位蒙古大将以及他的家族墓葬精品。

汪世显家族世系表

汪氏家族墓

元代的国祚较短,且经年战乱,留存的墓葬相当少。汪氏家族自金代(公元1249年)至明代(公元1616年),在陇西地区共经历14代。考古学者在甘肃漳县南方两公里处的徐家坪发现了汪氏家族墓,面积200米乘以150米,共有270多座墓葬,自2011年起,考古学者已清理发掘了29座,出土各类文物735件,包含陶器200余件、瓷器60余件、漆木器140余件、铜器50余件,还有金器、玉器丝织品等各类文物。

汪氏家族墓的墓葬形制基本上都是坐西向东,为砖结构单室墓,墓室规模不大,排列方式是地位高者葬于南端,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同辈以横向排列,兄长为纵向排列,这种大型墓葬在中国国内相当罕见。

汪氏家族墓与其他元代墓葬类似,出土了许多墓室砖雕,随葬品比较丰富,也为同期墓葬所罕见,出土的墓志书法,苍劲有力,对于研究元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都是很重要的史料。

汪世显家族墓地理位置图

汪氏家族墓叠涩攒尖顶墓剖面图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主要文物

汪氏家族自金代至明代历代为官,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既有元代工艺之美,又有当时外销欧洲的精品。

一、瓷器

陇西位于丝绸之路要道,汪氏家族墓共出土瓷器60余件,有包含来自全国各地的青瓷白瓷、青花、釉里红等,器形有瓶、碟、盘、碗、高足碗、高足杯、执壶等。

1. “复古殿冬”定窑刻花白釉洗

4号墓出土了两件定窑瓷器,底部刻有“复古殿冬”四个字。“复古殿”是皇帝休息的场所,学者认为这款瓷器应是南宋高宗时候所造,但它如何流传到陇西,目前尚未有结论。

复古殿冬定窑刻花白釉洗,甘肃省博物馆

2. 莲池鸳鸯纹青花瓷盘

汪氏家族墓和河西地区出土了一批青花瓷,反映了当时外销瓷器经过河西往中亚传播的路径。21号墓出土的青花盘,高2.5厘米,口径16厘米,碗口折沿,平底浅腹,上施白釉,底部未施釉,口沿边缘饰有卷云纹,内底饰有垂柳、莲池鸳鸯等花卉。

莲池鸳鸯纹青花瓷盘,漳县博物馆

3. 钧窑碗

24号墓出土了两件钧窑碗,口径17.5厘米,足径5.5厘米,高6.7厘米,碗口为直口,口沿下有突棱一周,斜腹,小圈足,施天蓝釉,口沿部施釉较薄,圈足及其周边部分未施釉,露出红色胎底。碗底圈足中心以墨书一个“税”字,用途不明。

另外一件口径18.7厘米,高8.3厘米,底径5.6厘米,碗口微敛,弧壁深腹,小圈足,施天蓝釉,圈足及外底部无釉,圈足内碗底处有彩绘印迹。

彩绘钧窑碗,定西市博物馆

4.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碗

3号墓出土了一件做工精细的青釉刻花莲瓣纹碗。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碗,甘肃省博物馆

5. 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两件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被视为汪氏家族墓最珍贵的两件藏品,现在分别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与漳县博物馆。70年代,前故宫博物院瓷器研究专家耿宝昌先生在甘肃考察时,看到这两件直颈瓶,鉴定它们出自南宋官窑。

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之一,甘肃省博物馆藏

6. 釉里红高足杯

釉里红的烧制工艺相当复杂,温度火侯不易掌握,因此许多釉里红颜色带灰,21号墓出土的釉里红高足杯釉色纯正,器形完美。

釉里红高足杯,甘肃省博物馆藏

二、陶器

汪氏家族墓共出土陶器200余件,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罐、盒、盆、瓶、香炉、皈依罐、陶俑与其他生活用具等。

1. 陶俑

27号墓出土的陶俑,呈立姿,通高36厘米,座高6厘米,座长13厘米,座宽11.3厘米,长相为大头小耳,左耳后坠双环形发辫,左手上搭布巾,束腰带,两侧垂荷包,上着黑色半袖衫,下着褐色长袍,脚穿长靴,足下有弧门形方座,外施彩绘。

另一件陶俑通高36厘米,座高6厘米,座长13厘米,座宽11.3厘米,呈立姿,双臂端于胸前,着红褐色长袖外套,黑色交领短袖开襟长袍,腰束细带,正中饰有一带扣,左右各戴一荷包,足穿黑色长靴,立于弧门形方座上,左手残缺。

中国出土的元代陶俑总量非常稀少,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陶俑装扮貌似侍者,十分具有元代陶俑的特色。

27号墓出土的陶俑之一,漳县博物馆藏

2. 灰陶盒

12号墓出土的灰陶盒,上盖直径15.5厘米,高5厘米,器身高7.8厘米,圈足直径9.5厘米,盖钮为龟形,器身呈扁圆形,子母口,圆直腹,圈足。龟背饰有五角回纹,上盖龟钮四周、盖缘、陶盒腹部及下腹部均饰有云雷纹(S纹)。

12号墓出土的灰陶盒,漳县博物馆藏

3. 灰陶盘

24号墓出土的灰陶盒子,口径16厘米,足径10.5厘米,高6厘米,方唇口,平底,圈足底,两端有草叶形耳。

24号墓出土,灰陶盘,漳县博物馆藏

4. 灰陶爵

8号墓出土的灰陶爵,高17.8厘米,口长16.1厘米,底部有三足,上方有二柱,端顶饰有莲蓬纹,腹部饰有二象头,以及云雷纹、云气纹。

8号墓出土的灰陶爵,甘肃省博物馆藏

5. 灰陶方盒

8号墓出土的灰陶方盒,高24.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0.7厘米,器形为四柱体,圈足底,顶盖饰有龟钮。

8号墓出土的灰陶方盒,甘肃省博物馆藏

6. 灰陶案

8号墓出土的灰陶案,高18厘米,长33.1厘米,宽27.1厘米,案面呈长方形,饰以画纹框边,四足底,器型完整。

8号墓出土的灰陶案,甘肃省博物馆藏

27号墓出土的灰陶案,案面长37.8厘米,宽26.5厘米,高16.8厘米,案面呈长方形,无纹饰,四云头马蹄

21号墓出土的灰陶案,高16厘米,案面呈长方形,表面饰线刻纹,背面起筋与帐相连,花牙、帐为两面,残存一面,案足为云头马蹄外翻足。这些灰陶案,属于炕桌,可以席地而坐或坐在炕上,符合蒙古人的习俗

21号墓出土的灰陶案,漳县博物馆藏

7. 灰陶皈依罐

26号墓出土的灰陶皈依罐,是骨灰罐,从唐代开始出现此种器形,后来江西地区也出现了大量此种造型的永清瓷器。此件通高62厘米,口径11厘米,上有宝珠顶盖,罐体呈钵形,下托莲花须弥座,罐体施朱色,现在绝大部分颜色已脱落,肩部及腹部均饰有联珠附加堆纹。

26号墓出土的灰陶皈依罐,漳县博物馆藏

25号墓出土的灰陶玉壶春瓶,漳县博物馆藏

27号墓出土的黑陶甗与黑陶高颈瓶,漳县博物馆藏

三、丝织品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丝织品大小共计50余件,包含帽、衣、裙、衫、袍、袄、带、裤、鞋等,还有荷包、口袋、手帕、枕头等日用品。

1. 铭旌

1号墓出土了一件写有“故考镇国上将军征西都元帅汪公灵柩”的铭旌,全长347厘米,宽55.5厘米,底部为黄色,上以白粉书写文字。在河西地区,从汉代以来一直都有以铭旌盖棺的风俗。

2. 纱面竹胎钹笠帽

4号墓出土的纱面竹胎钹笠帽,以竹编而成,外层包裹纱布。帽高9.2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35厘米。帽子共有三层,内层为茶色织物,中层以细竹篾编成,外层罩以黑色纱布,帽顶饰有质地、形状各异的珠玉一串共31粒,以及一绺黑色毛发。

4号墓出土的纱面竹胎钹笠帽,甘肃省博物馆藏

3. 罟罟冠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罟罟冠是元代已婚蒙古妇女的一种独特冠制,内层由竹编编成,外层裹上织物。

罟罟冠,内蒙古博物院

4. 丝带

22号墓出土一款丝带,黄色纱制成,长48厘米,宽36厘米。丝带上有七个饰物,从印痕观察,为圆形与菱形交错的装饰,其中三个完整,四个残缺。

22号墓出土的丝带,漳县博物馆藏

黄地宝相花织金锦罟罟冠冠披,甘肃省博物馆藏

凤戏牡丹纹绫夹衫,甘肃省博物馆藏

四、漆木器

甘肃省气候干燥,在河西一带保留了大量的木器。汪氏家族墓中出土的木器、漆器、竹器共140多件,大部分为木制帽顶部、木串珠、木豆、木蜡台、木盘等小件器物,较大的则有木衣架、木屋等。

1. 木屋

13号墓出土的木屋,是研究元代建筑的重要藏品。木屋长180.5厘米,宽55.7厘米,高74.8厘米,出土时,置于北棺盖上,东西向顺放,通脊高78厘米,地面至屋檐高61厘米,至普柏枋高52厘米,屋子为七间歇山顶,屋顶两面坡度平缓,顶表以墨绘出宽条瓦楞,正脊上原有五个饰物,出土时已无存,角脊头端作云头形。

木屋的斗拱为单抄一下昂,计心造四铺作,昂嘴作劈竹状,耍头为蚂蚱头。一跳华拱前伸出一个假昂,正背面各为11朵斗拱,四角有双下昂转角铺作各一,两山面下各为一朵,共为28朵。

木屋的正、背面均有悬牙雕刻并彩绘二位立姿侍女,东门内另插一木板,绘有垂帐,檐下端坐一老妇人,推测应为墓主。

木屋,甘肃省博物馆藏

彩绘侍女

2. 雕漆木案

20号墓出土的漆雕木案,长70.2厘米,宽35.8厘米,残高58厘米。案面采用漆雕工艺,刻有遒劲盘曲的两条长龙首尾相向,其余部分密布折枝牡丹纹,木案的牙板部分也以折枝牡丹纹装饰,整体纹饰繁而不乱。西北地区有大量类似的木器,例如天水雕漆器,学者分析应该是由南方传入。

20号墓出土的雕漆木案,漳县博物馆藏

3. 七子奁

26号墓出土的七子奁为一圆盒,口径26厘米,通高22.5厘米,内装七个相同尺寸的小圆盒,外观破损。

26号墓出土的七子奁,漳县博物馆藏

4. 漆器托

4号墓出土的漆器托,宽20.9厘米,高10.4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8厘米,外撇圈足,碗口微敛,碗中腰周围有荷叶状托,碗内无底,托底有铭文,可放置杯子。

4号墓出土的漆器托,甘肃省博物馆藏

五、铜器

元代的青铜器工艺并不发达,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铜器共50余件,有镜、瓶、盒、盆、盘、带盖炉烛台、帽饰、簪等器类。

1. 铜镜

13号墓出土的铜镜,直径16厘米,厚0.4厘米,素面,上有拱形钮及丝帛残迹,器型完整。

13号墓出土的铜镜,甘肃省博物馆藏

15号墓出土的铜器,直径24.8厘米,背部有三个“品”字形钮,盘面有链环相套及S形挂钩,钮旁有“金玉满堂”四字铭文,背沿直起,器型完整。

15号墓出土的铜镜,甘肃省博物馆藏

2. 铜爵

26号墓出土的铜爵,高19.2厘米,流尾间距18.3厘米,侈口造型,槽形流,尖叶形流尾,口沿有二菌头柱,卵形底,外壁有一半环形耳及三道凸竖条,腹外壁饰有卷云纹两周,三棱锥形三足。

26号墓出土的铜爵,漳县博物馆藏

13号墓出土的铜爵,高22.3厘米,长21.5厘米,宽10厘米,敞口,阔流,阔角,流侧立高伞形柱,深腹向下渐收分,圜底,腹侧有云形扁条耳,三长锥足外撇,器腹饰重环纹,以两周乳钉纹为界。

13号墓出土的铜爵,漳县博物馆藏

3. 圆铜盘

13号墓出土的圆铜盘,直径17.5厘米,高3厘米,圆形浅盏,器壁微向外斜,平底,带有三支足。

13号墓出土的圆铜盘

4. 青铜炉(带盖)

22号墓出土的青铜炉,通高22.7厘米,盖高6.8厘米,耳高4.2厘米,器壁厚0.43厘米,炉口外径14.3厘米,与盖径同宽,腹深12厘米。炉上有青铜质带盖柱状钮,钮周有六个莲瓣纹,叶纹外有三周弦纹,侈口尖唇,炉身呈鼎形,直腹圜底,上有凹弦纹上下两组,呈上三周、下四周排列,上腹部饰有方形双耳,底有三兽足,足尖外撇。

青铜炉(带盖),漳县博物馆藏

六、金银器

元代的金银器器形体积较大,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金银器共100多件,以各种首饰居多,包含簪子、发钗、耳坠,耳环、戒指等,还有部分生活用品,例如金盒、金钮扣、金带扣等。

1. 金簪

15号墓出土的金簪,长11.4厘米,外型呈U形,在弯曲部位(约3厘米长)饰有扭转的鳞纹和云纹。

元代金簪,甘肃省博物馆藏

2. 金钗

19号墓出土的金钗,宽1.5厘米,长14.5厘米,双股造型,端部较宽,顶端饰以荷花纹,下接双龙抱珠图,以焊接工艺制作。

元代金钗,漳县博物馆藏

3. 桃形金饰

15号墓出土的两件桃形金饰片,轮廓呈桃形,长2.5厘米,宽2.2厘米,饰片上方錾刻花卉纹,边缘有三个带穿孔的突出部分,可做固定用。

元代桃形金饰片,甘肃省博物馆藏

4. 金饰片

15号墓出土的9片金饰片,高2.1厘米,宽6.1厘米,呈长方形,金饰片四周有一圈联珠,中间饰缠枝牡丹等花卉,均为模压成型,且每片纹饰各异,四边内卷,应曾用于包镶玉器,作为腰带或服饰的装饰。金包玉的器物形制,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一路影响到陇西。

5. 帽饰

4号墓出土的帽饰呈圆柱形,长4.5厘米,直径1.4厘米,两侧有两穿孔,上方以细金丝编织成金花饰,中部为瓣梅图案,上下为卷草纹。

元代帽饰,漳县博物馆藏

6. 金冠顶

22号墓出土的金冠顶,高1.4厘米,对角长4厘米,正中为一圆珠,底部饰有珍珠纹一周,珍珠纹正中接有三个相连的圆环,并有一个接近方形的开口,内有珍珠一颗。四周各接四个相同的镂空花蕾形装饰,装饰的底部、边缘及球形顶部均饰以珍珠纹,每个装饰上各嵌有绿松石两颗。

元代金冠顶,漳县博物馆藏

七、玉器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玉器共20余件,有带钩、带板、帽饰等。

1. 兽首螭纹玉带钩

8号墓出土的兽首螭纹玉带钩,长12厘米,宽2.4厘米,高2.5厘米,带钩为琵琶肚,钩头雕成兽头,作螭状,螭身细长,呈弯曲爬行状,头部较扁,五官集中于头前部,尾端细长。带钩背部有黄褐色圆形钮,钮柱上附有黄色丝质编织带,并用丝绳捆结,丝绳已断裂。

8号墓出土的元代兽首螭纹玉带钩,甘肃省博物馆藏

2. 鲤鱼闹莲纹玉佩

19号墓出土的鲤鱼闹莲纹玉佩,长6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白玉材质,温润有光泽,整体为一长尾部上扬、背负荷花的鲤鱼形象。

元代鲤鱼闹莲纹玉佩,漳县博物馆藏

4号墓出土的元代白玉佩饰,漳县博物馆藏

3. 花卉纹玉带饰

24号墓出土的8件花卉纹帽饰,为乳白色玉石质,采用透雕工艺制成。

24号墓出土的花卉纹玉带饰,漳县博物馆藏

4. 玉饰片

20号墓出土的玉饰片,由15块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白玉片组成,长1.1厘米至5.5厘米,宽1厘米至3厘米,厚0.3厘米至1.2厘米,正面雕刻鹤、龟、云等图案。

20号墓出土的元代玉饰片,漳县博物馆藏

5. 金镶玉耳坠

20号墓出土的两件金镶玉耳坠,断面0.15厘米,长12.5厘米,白玉透雕,有卷曲状金线饰于其间,后有金质柱形柄。此件外型虽然像耳坠,但学者从重量和大小分析,应有其他用途。

20号墓出土的金镶玉耳坠,漳县博物馆藏

6. 海东青啄雁玉雕

3号墓出土的海东青啄雁玉雕,长7.85厘米,宽6.4厘米,厚1.3厘米。白玉材质,椭圆形,上有透雕春水图,整体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密布的荷花梗,上层主体纹样为一展翅欲飞、拉长颈部、张口呼唤、藏于荷梗间的天鹅,图案上方为一海冬青正向下俯冲,用尖喙啄食天鹅的翅膀。“海东青啄雁”的题材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经常使用,因为他们喜欢“以小胜大”的概念。

3号墓出土的元代海东青啄雁玉雕,漳县博物馆藏

7. 串玉珠金镯

4号墓出土的两件金玉质串玉珠金镯,直径6厘米,呈条形环状,每串以赤

金片及18粒彩色弧形玉珠串成。

4号墓出土的金玉质串玉珠金镯,漳县博物馆藏

八、其他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文物相当多,除了瓷器、陶器、丝织品、金银器、漆木器之外,还有墓砖、玻璃器、水晶琥珀饰件。

1. 莲花形玻璃托盏

莲花形玻璃托盏,为蓝色玻璃制成,盏为七瓣莲花造型,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高4.9厘米,带有饼形足。盏托口径15.2厘米,高1.2厘米,为八瓣莲瓣造型,底部为正八角形。学者分析,此件应为外销至欧洲的精品,后为汪氏家族拥有。

20号墓出土的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甘肃省博物馆藏

2. 琥珀佩饰

3号墓出土的琥珀佩饰,宽5厘米,厚0.73厘米,长6.5厘米,材质为半透明红琥珀,图案为透雕云龙纹。

3号墓出土的元代琥珀佩饰,漳县博物馆藏

3. 串珠

4号墓出土的串珠,珠径1.2厘米,以16枚雕花橄榄核与14枚白色料珠串成。

4号墓出土的元代串珠,漳县博物馆藏

21号墓出土的元代刷子,漳县博物馆藏

结语

汪世显家族墓的研究价值, 第一,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最集中而完整的元代家族墓葬之一。因为元代存在时间短,从1271年-1368年只有97年,又经常处于战乱之中,所以遗存较少。而汪氏家族墓墓区面积大,而且延续时间长,约建于蒙古乃马真后癸卯年(1243 年),止于明万历丙辰年(1616 年),历经14代,三百七十多年。如此大型而排列有序的家族墓群为国内罕见。第二,出土文物丰富精美,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漳县文化馆清理的18座墓中共出土随葬物595件。甘肃省博物馆清理的七座元墓,随葬器物共181件,其中一级品就有21件,从级别即可看出这批文物的价值。国宝玻璃莲花托盏是元代玻璃器中的典型器物。墓中所出的服装及丝织物也很珍贵,既有典型的蒙古族服饰,也有汉族服饰。13号墓出土时置于棺盖上的一件木屋,长156厘米,宽31.5厘米,通脊高78厘米。屋为七间歇山顶,斗拱、耍头、房檐、门窗都雕画出来,南、北门内还分别彩绘有侍女和女主人。这件木屋是典型的民居,生动地反映出墓主人当时的生活状况,是研究元代民居建筑的重要资料。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Hash:04375343ce49a7378b905c9946ee260b730aab3d

声明:此文由 微拍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