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江夏——绝美斧头湖

斧头湖夜色

从围湖造田到围栏养殖再到科学保护,从水面污染到水质下降再到水域治理,从生态保护到开发利用再到造福百姓——

特色名片

斧头湖,湖北省第三大湖泊, 是江汉湖群中较大的浅水湖泊流域面积1238平方千米,涉及咸安区嘉鱼县、武汉市江夏区3个县市区,2012年末全流域总人口59.41万人。具有调蓄、灌溉、养殖、航运、城镇供水、生物栖息、调节气候、水质净化等天然功能,为长江中下游武汉市附近一般蓄洪区,也是金水流域调蓄洪区。

斧头湖流域是湖北省重要粮、棉、油、渔、蔬菜生产基地,鄂南经济发展重要区域。

斧头湖原与西梁湖同属一湖。古时,斧头湖与长江相连,宋初江洲淤积,长江北徙,形成湖泊,后来长江古道形成金水河,西梁湖一分二,赤壁仍称西梁湖,嘉鱼遂称斧头湖。

湖的传说

南宋农民军领袖杨么,有一把宣花大金斧,九九八十一斤。杨么用此斧砍杀朝廷官兵,打了许多胜仗。后来,杨么被官兵围至斧头湖,官兵中敢捉杨么的不多,想得此斧的却不少。众官兵围住杨么大喊:“交出斧头,就留一条活命。”杨么一想,命都没有了,还留此斧何用?于是他把斧头丢进湖,顿时湖面像煮开了的水,鼓着泡泡、冒着热气。落水的地方长出了一座山,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插在湖里的斧头,后人遂把这座山取名斧头山,山下的湖形似斧,俗称“斧头湖”。

还有另一湖名的由来讲述:一次吴刚喝醉了酒,猛然想起玉帝令他砍梭罗树,为南海观世音做莲花宝座一事,连忙抓起斧头便往树上爬。由于头晕眼花,错把桂花树当成了梭罗树。嫦娥一见急了,砍了玉帝封的神树还了得!她一急,便将怀中的玉兔向吴刚身上抛去,意在阻止他砍桂花树。吴刚突然吓了一跳,便忙用斧头一挡,斧头碰到兔子嘴上,将兔子的嘴劈成两瓣,从此兔子便成豁子嘴了。斧头从吴刚手中丢落,掉到长江边,砸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坑,天长日久,便成了湖了,人们将这湖叫斧头湖。

前世今生

历史上的斧头湖与西凉湖连为一体,是湖与长江相通后,湖面大面积淤塞,江河水位下降,遂形成甘棠陆地带,以王家庄至静堡嘴一带山梁为分水岭,将大湖一分为二,东北为斧头湖,西南为西凉湖。

1935年4月,民国政府在金水河入江口建成控制江水倒灌斧头湖的金水闸工程,结束了斧头湖流域每年汛期无法控制江水倒灌的历史。1974年建成金口泵站,装机6台,当时建成时单机容量1600千瓦, 2000年后改成容量6×2200千瓦,使斧头湖流域汛期无法排水的难题得到解决。20世纪60~70年代,沿湖各地共计围湖增垦19处,围垦后的湖水面比20世纪20年代的湖水面缩小了50%。

斧头湖的优势

斧头湖的北、东、南三面多丘陵,湖岸曲折,西面为冲击平原,湖岸亦较平直。流域面积1238平方公里,湖面216平方公里,由于径流汇入量大,湖水水位最高达24.3米。1971年以来,综合治理斧头湖后(修建余码头大闸和余码头电力排灌站、金水闸电排站),现斧头湖湖面,东西宽9公里,南北长18公里,面积162.44平方公里,生产线(保持水位)由原来的21.5米降到20.5米。在嘉鱼县辖域内,湖面38.75平方公里,增垦农田1.4万亩。

斧头湖资源

斧头湖西岸的冲击平原,土壤肥沃,孕育了以嘉鱼县潘家湾镇为中心的全县42万亩蔬菜基地,年产联乐牌无公害新鲜蔬菜近百万吨,蔬菜品种逐步由大路菜向精细菜,旱生菜向水生菜,家生菜向野生菜,常规品种向名优特品种延伸;生产方式由平面种植向立体种植延伸。即“引洋种,种洋种;引名种种精细菜;育土种种野生菜;育新种种反季节菜”,初步形成全县一业,各镇一品的格局,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

斧头湖西岸的渡普镇依托斧头湖丰富的水产资源,建成了一个万亩连片精养鱼池基地和一个万亩连片围栏养殖基地,2004年全镇养殖面积达59100亩,鲜鱼产量达15670吨,虾、蟹产量达670吨,面积、产量均占全县的四分之一。为嘉鱼县成为“全国百强水产县”、“湖北十强水产县”作出了贡献。

Hash:f455490e31644889fcac76692eca2e6f910477c8

声明:此文由 江夏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