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解读之《楚归晋知䓨》

本文记录的是公元前的588 年的事情,但背景需要追索到10 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97 年晋楚邲之战,这是春秋之间晋楚的第二次较量。第一次是在晋文公时期,公元前632 年的城濮之战,以楚的失败告终。邲之战则是以楚国的胜利为结束,楚国俘获了晋下军大夫荀首之子知䓨,楚庄王也凭此役一扫城濮之战的耻辱,登上了春秋五霸的历史舞台。为救其子,荀首向楚军发起反攻,射杀了楚大夫连尹襄老,擒获了楚庄王的弟弟公子穀臣。十年后,双方达成共识,互相交换俘虏,晋归还楚公子榖臣和连尹襄老之尸骨,楚释放了晋荀首之子知䓨。在知䓨即将回归阔别已久的晋国时,当时的楚共王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话,即本篇文章中的内容。

楚共王说,你恨我吗?知䓨说,两国交兵,我不幸被俘,您没有杀我,而是将我放回去,已经是莫大的恩惠,我哪儿能够怨恨您呢?

楚共王问,那你感激我不?知䓨说,晋楚为了国家利益,不使生民蒙难,选择了和解,互相交换俘虏。在交好的过程中,我还被您囚禁,没有参与其中的任何行动,我感谢谁呢?

楚共王说,你回去了,怎么回报我呢?知䓨说,我既没有什么可以怨恨的,也没有什么感激的,当然也不存在回报之说。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古籍本本梦生把“报”解读为“报答”,并不准确,应该包括报答和报仇的意思。

楚共王说,不,你一定要告诉我。知䓨说,因为您的英明,我被您释放回去,如果我的国君把我杀了,因为死得光明磊落,也不会玷污我的名节。如果我的国君施恩惠于我,把我交给我的父亲荀首,让他来处置我,如果把我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处死,我也死而不朽。如果晋君不同意我父亲将我处死,能够有幸为国家政事服务,让我率兵驻守边疆的话,即使我遇到您的属下,我也一定不会退让,以死相拼,绝不会有二心。这是我身为晋国的臣子应尽的死节,用以报答我的君王。

楚共王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并不是太好回答。你说怨恨,不感激吧,得罪了楚王,万一人家反悔,不放人怎么办?你说不怨恨吧,毕竟坐了十年的牢,自然也谈不上感激。被放回去了,你说报答吧,肯定会失信于人,而且有辱国家尊严,你说报仇吧,人还在楚共王手里呢。说不报仇吧,肯定也是假的。然而知䓨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撇开自己说家国,不说自己怎么样,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说国家怎么样。以个人而论,知䓨是臣子,人家是君王,知䓨孤身一人,而对方却是代表强大的楚国,完全不对等。可是,如果拔高到国家的层面呢,晋楚无论是从国家层面来说,还是实力来说,都可以和楚国分庭抗礼,一下把双方的差距抹平,从而游刃有余,不卑不亢。让楚王不得不叹息,说“晋未可与争。”

从地位来看,楚王要高,但从谈话水平来看,楚王差距却是较大。在这场对话中,楚王基本没有还手的余地,交战一回合便被对手顶了回来,而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因为年龄的关系,当时楚共王只有13 岁,刚刚即位三年,而知䓨至少已经有三十多岁了,无论是阅历还是应变能力,楚共王都不是知䓨的对手。

楚共王没有想到的是,他所说的“晋未可与争”竟然不幸而言中,成为他一生的梦魇,知䓨回到晋国之后,一直处于朝廷的权力中枢,经历了多次危机而依然不倒,到晋悼公时,知䓨成为晋国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在他主政期间,短短八年之内九合诸侯,率领诸侯,频繁出师,先后向齐、秦、楚诸大国显示出晋国的强大,最终拖垮楚军,给了楚国霸权致命一击,晋悼公坐镇绛都,复霸中原。反观楚共王,虽然在位三十一年,却多含苦涩,长期被晋国压制得抬不起头来,在鄢陵之战中还被晋军射瞎一只眼睛,在郑国争夺战中完全落于下风,“晋三驾而楚不能争。”不知道楚共王在不断的失意中,会不会想起当年他与知䓨的对话,会不会后悔当年不应该释放此人?

Hash:69a2d797a75ddcfbcbfe9bc1b8ee1443b48f95e7

声明:此文由 善读堂书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