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的这座回王陵,竟然埋藏着新疆数百年的秘密

哈密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中原西域文化交汇之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融南北疆景色和气候于一地,有“新疆缩影”之称。在位于哈密市区以南2公里的回城乡,有一座建于1840年前后,埋葬着历代回王及其王妃,至今保存完好的陵墓,其南面为2座亭式建筑,上部飞檐斗拱,四周圆柱支撑,雕梁画栋,它便是回王陵

哈密回王陵中国清代新疆哈密历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位于哈密市西南郊之回城。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自此以后,这里便成为清代哈密历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

这也是哈密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和维吾尔族穆斯林举行会礼的场所。

沿着两棵古树中间的小路向西走,左边便是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的陵墓。木格的门,木格的窗棂。木格的亭楼,将中原建筑风格与地方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既是各族工匠们的智慧结晶,也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见证!

内部以土坯垒砌伊斯兰教式的穹隆顶墓室,外部于墙内及四周用亭柱支撑中式亭榭木结构的八角攒尖顶,建筑将墓室罩在其中,飞檐起脊,雕梁画栋。墓室内共埋葬有沙木胡索特及其王室成员、王族等13人。

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拜、小拱拜和大礼拜寺 (艾提噶尔寺)等三部分组成。

大礼拜寺殿高大宽阔,可容纳5000人同时礼拜。

小拱拜建筑则融合了汉、满、蒙、回(维吾尔)四个民族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绿树成荫,建筑独特,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九世哈密回王历史(共233年)以及我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古迹,如今也成为人们游览观赏,感受历史人文的胜景之地。

若非等闲之辈,死后安葬于此之殊荣!

第七代回王墓的西部,是赫赫有名的艾提卡尔大清真寺。寺内有104根大柱支撑着宽大的平顶,并开有天窗;寺顶彩绘花草图案;寺内墙壁粉白,上书《古兰经》经文,周围再饰花草衬托,显得庄重而又肃穆。哈密维吾尔人送给王陵一个极好听的名字:“阿勒同勒克”,意思是“金色的圣地”。

艾提尕尔大清真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宏伟庄严,又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整个景区最突出的高大建筑,便是第七代回王伯锡尔墓。墓葬外壁墙面镶砌蓝花祥云白底琉璃砖和绿花祥云白底琉璃砖构成的图案,穹隆顶则全是绿色琉璃砖镶面,外观鲜艳夺目,流光溢彩。

随着推开尖拱形绿漆木门的“咯吱”作响声,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通道,进去看看里面会是怎样的场景?

墓内埋葬着第七代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第八代回王迈哈默特及王妃、王族人员40人。陵墓上覆着红色和绿色的绸缎,据说是回王后人来祷念他们时留下的。

墓室内壁墙面通体粉白,印有蓝色祥云团花,上开四窗。在岁月的流转与变迁中,哈密回王曾经的荣华富贵成为消逝在风中的过眼云烟,那段岁月成为历史书上的字符,一如他们逝去的生命。而留下守候的是他们的灵魂,王陵自然地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象征一种代表,犹如风雨中一尊静默的雕像。

从墓室出来,回王陵的参观也基本告一段落。慢慢踱步,偶尔回首再留念一张!了解了这段史实,头脑里倏地冒出两句古诗,虽然未必贴切,倒也是彼时的自然流淌。

其一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其二是: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Hash:cf7b023dca64b85e23fa4b11cd22f15a65254019

声明:此文由 一雙拖鞋行天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