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街巷|千年尘封莲桥街

录制:金秀

千年尘封莲桥街(节选)

作者:汪阿潮

说起莲桥街,在我的记忆中,并不十分显赫和繁华。莲桥街4号是一栋前后两进、南北明堂、东西厢房的老宅院,后门则是五台寺巷16号。我听老一辈的人说,一二百年前这里是宁波城南的极佳居处,很多名门望族、官宦人家都曾居住在这一带,且西边日湖风景秀丽,南侧佛国寺庙众多,于是引起了我对莲桥街周边区域历史变革的兴趣。

莲桥街东起狮子街,西通南大路,全长327余米,宽2-9米不等。据《鄞县通志》记载:“莲桥街,旧名采莲桥下。”光绪《鄞县志》又称“三角地横街之一”。旧时莲桥街北面有毛衙街(巷)、郭衙巷、五台寺巷,南面有莲香巷、白龙巷、延庆巷。

采莲桥横跨日湖河,北面曾是烟波浩渺的日湖,南面则是南大河,直通城南的甬水门至城外的护城河,一条过水月桥通金刚河。金刚河短而宽,看似湖泊,其北侧就是延庆寺和吕祖殿。紧靠莲桥街的南侧也有一条河往东通狮子河,过狮子桥进入狮子街。

日湖旧时又称南湖、细湖、竞渡湖。据《鄞县志》记载:“宁绍平原湖泊群按出现年代先后,大致可分成三带:山麓地带(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春秋时代),中部地带(即春秋一汉代);沿海地带(汉代—唐代)。平原中部的搓湖、雁湖、日湖、月湖的湖盆形成于第1、2带之间(即春秋—汉代),至唐代它山堰建成后,南塘河水注入日、月两湖,保证了淡水来源。”可见宁波古日湖的形成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唐、宋、元、明、清的千余年历史,曾是日湖最辉煌的年代。

据史书记载,自宋、元、明、清以来,一些官宦人家和文人墨客,纷纷迁居于日湖边的莲桥街附近,最有名的有袁桷(jue)故居。

1909年水月桥前日湖湖面

1909年日湖立体图

南湖水道状似莲花,在四面环河的莲心岛上,更有千年古刹延庆寺、观宗寺开元寺、白龙王庙和吕祖殿。此处是南宋时全国的佛教中心之一,吕祖殿也是宁波唯一的道观。

延庆寺,位于宁波历史上的日湖之上,是佛教天台宗三大祖庭之一,也是著名的四明古刹。该寺始建于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当时称报恩院。

水月桥(延庆寺桥),东通延庆寺,西通仓基巷

以后历朝各代多有兴废。现存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天王殿、大殿及后殿,占地五千余平方米。延庆寺不仅是一座有影响力的宗教建筑,而且是名人流寓和学者讲学之所,一度成为甬上学术重地。

观宗寺原为延庆寺的十六观堂,位于延庆寺的北侧,建于北宋哲宗元丰年间(1078-1085),也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其占地面面积虽是延庆寺的三分之一,但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延庆寺。观宗寺,1912年改称为观宗讲寺。于是募建殿堂,严订规约,使观宗寺声名大振,蔚为名刹。谛闲法师也被誉为中兴观宗寺之始祖。1913年创设弘法研究社,成为天台宗司教之所。1918年开办僧伽学社。1919年成立观宗学社,谛闲法师等人亲为主讲,由此培养了许多高级僧,才使得观宗寺被后人誉为“佛教界的黄埔军校”。1928年,弘法研究社社与观宗学社合并为“弘法研究学社”,此时观宗寺的高级僧才已不断向外弘法,有的远涉重洋赴美国、东南亚,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曾在观宗寺学法十余年。1947年,又创办“四明佛学院”。2002年经宁波市民族宗教局同意,观宗寺重新对外开放。

如今的莲桥街建筑

2006年6月10日,海曙区文保界人士在原采莲桥的位置立了一块“日湖遗址碑”。立这块碑原因有二:一是日湖周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追忆和怀念,也有利于史学界人士今后对宁波历史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二是2002年,市城建部门在江北湾头原姚江古古道围堰建一公园,暂用名“日湖公园”,且一直沿用至今,《宁波日报》、《浙江工人日报》等曾就此发表文章,此乃后话。

Hash:b84ef48ba9dd9ad38ac9e56f3f49cc578a214f93

声明:此文由 海曙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