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黄河水车史上的奇葩——第一辆洋铁皮水车诞生记

靖远黄河上游地区一个著名的滨河县份,她与兰州比邻而居,可谓山河表里,唇齿相依。靖远在甘肃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号称“小兰州”。又由于文化发达,人杰地灵,涌现过各类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又有着甘肃省文化县的美誉。

今天,我们就讲一个奇特的故事。所谓奇特的故事,往往就是由奇特的人所创造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靖远人建造黄河水车的故事。

话说民国初年,有一位靖远人,名叫张钟灵者,他就足以称得上是一枚奇人了。有一天,他头脑灵光一闪,竟然想起要用洋铁皮来建造一辆黄河水车来。这位张钟灵先生可不仅仅是这么想想就罢了,他还积极付诸实践,最后,竟然耗费巨资真的建造起一架庞大的黄河水车,矗立于靖远的黄河边了……将自己的一时奇思妙想的冲动,最后变成了活生生现实。

靖远人世代紧紧傍依黄河而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河给靖远人的恩赐多多,靖远人的衣食、物产,基本都是依赖黄河供给。所以,靖远人对于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同时,靖远人也与黄河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彼此交集、纠葛,所发生的故事,当然也是多多的。张钟灵先生运用新兴的材质改进黄河水车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吧。我们想,滚滚的黄河激流,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张钟灵先生,肯定是受此触动、濡染的,于是,才有了这样非同寻常的主意。

这则故事来自于张尚瀛先生的一篇文章,要不是这篇文章的记载,这则故事可能就要湮没于历史的浩瀚烟云里去了。张尚瀛先生是著名的靖远文史专家,曾经被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他也是白银市的民革成员,民国时代曾经在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手下供职多年……从其所著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探悉到了发生在民国初年的这则故事。

张尚瀛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在《甘肃文史》杂志1994年总10期上,题目是:《黄河水车漫谈》。这篇文章里,张尚瀛先生记述了距今一百年前的民国初年,靖远有一个名叫张钟灵的奇人,一时心血来潮,运用自己的财力对建造黄河水车的材料,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这就是用洋铁皮代替木材,建造黄河水车……这算是一次有益的革新和探索吧。

很久以来,靖远大地就盛传着这样的一则谜语:

远看一捆柴,

想背背不来……

其谜底就是——黄河水车。这样的谜语是每个靖远人耳熟能详的。就是小孩子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由此可知,自古以来,建造黄河水车的材质,非各色上等木料莫属。记得靖远西滩著名的黄河三辆水车,在1974年左右,曾进行过最后一次改造、维修。这三辆巨无霸式的黄河水车,在靖远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是它们的历史非常悠久,大概始建于明末,从初建到倒塌毁去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二是,三辆车,又叫泰来车,或者:天车。在旧时代的靖远地界,绝对属于水车中的巨无霸。也就是说其体型是所有靖远地界上几百辆黄河水车中最大号者。

1974年,三辆车由于年久失修,老病不断,几乎难以正常运转,遂由水利方面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维修、改造。那时,由于中国柬埔寨红色高棉的关系不错,遂从柬埔寨进口了大量木材。靖远西滩的三辆车这次改造维修中,其中的车轴部分圆木,就采用了性质优良,且极其耐磨、耐用的柬埔寨红木……

这里插入这个小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制造水车的原料,自古以来非木材莫属。

可是,民国初年的靖远人张钟灵先生,他却执意要搞一个实验,这就是用洋铁皮来代替木料制造黄河水车。这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一次创举,是对于传统的一次颠覆……

传统的木料制造的黄河水车,有其天然的缺点,首先就是水车重量非常的笨重,若是没有足够的水量,一般很难推动其庞大的身躯转动,从而影响了其效用的发挥。二是,使用年代稍长,木板上容易产生苔藓、水藻等附着物,这就更加重了水车的自身重量。三是,水中浸泡久了,木质容易腐烂、变形……需要持续不断的维修,费工费时,增加劳动成本。

那个时候,洋铁皮这玩意突然兴起,在张钟灵先生的意识里,这种东西是一种建造黄河水车的新型优良材质。其突出的优点就是轻便之极,只要黄河边的渠口里有少许的水,就很容易推动庞大的水车身躯,进行转动、工作。二是,铁质似乎要比木质结实耐用得多。这似乎是一个普遍性的常识。可是,张钟灵先生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由于那个时候的冶炼技术不过关,铁质的东西放置在水里,比木质更容易生锈、腐烂。那时候的洋铁皮,远远比不得今天的不锈钢。

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被张钟灵先生所忽视,这就是,虽然说薄铁皮大大减轻了黄河水车的自身重量,可是,这样一来,用洋铁皮建造的黄河水车却耐受不住水流的巨大冲击力量。水量小的时候尚可正常运转,那么水量突然增大后呢?其直接后果就是,洋铁皮所建造的黄河水车随之被强大的水流冲击力所摧垮……用靖远土话说:就是被黄河水抬走了,散架了……靖远历史上第一架由轻质洋铁皮制造的黄河水车,一经投入试运营,即告失败!

张钟灵先生所建造的洋铁皮黄河水车,这件事情发生在1912年民国肇始不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张钟灵先生为此投入巨资,做了一次关于黄河水车材质改进的尝试,这次尝试,使得张钟灵先生倾家荡产,损失不小。最后却是归于失败了。

常言道,要探索,要进步,就要付出代价。那个时候的洋铁皮都是纯进口的贵重东西,用这等材料制造出一台庞大的黄河水车,所废工时,以及材料成本堪称巨大。不是家道殷实之巨贾,实难承受之。显然,张钟灵先生的这次尝试,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但是,我们说,张钟灵先生的这一创举绝对是非常富有创意的,可谓虽败犹荣。他的这番作为,无疑在靖远黄河水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值得我们为之敬仰和缅怀。

2019年7月10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作者简介

武永宝,男,1963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白银市平川区文联主席,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工作、生活5年,视新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浓重的新疆情结。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这三部作品被媒体称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创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黄河文化内容为主。目前有百万字的长篇网络小说《独石记》推出。

Hash:303e0b78051609be170b51f745e37bc40ce3308d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白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