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翔人文地理札记:固若金汤的青铜峡北岔口明长城

贺兰山奇峰峻岭,一路向北,隔断了漠北凛冽的寒风,也阻挡了古代草原游牧民族对内地侵扰的捷径。在三关口以北,除了几个关键的隘口筑有墙体,至大武口一百余公里,几乎没有长城,到了红果子附近,才有连续不断的明长城出现,在惠农区附近东折,陕西四镇图说一书标注有两道长城关卡,连接到黄河

三关口南二十多公里处的北岔口,当属玉泉营防区。贺兰山山势在这里陡然缓降,两条相距不到三公里的河谷,从阿拉善左旗的草原上直通宁夏平原,形成两道长八公里左右的峡谷。出了俩个峡口,就是一片广阔的冲积扇,整个富饶的宁夏平原映入眼帘,黄河近在咫尺。

北岔口位于宁夏青铜峡市西30余公里处的贺兰山南麓的营子山,西面临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长城大致呈南北走向,这段长城当属宁夏保存最为完整的明长城之一,部分墙体高达十多米,顶部宽阔,女儿墙高两米七八,可并行五人。

北岔口两道河谷造就错综复杂的山脉,形成一个 特殊的地理环境,从明成化十年起,长城在这里就开始修建,历经百年不断的增建完善,明长城在北岔口显得非常坚固和高大,各种筑长城的表现形式应有尽有。土夯、石砌、壕沟、斩坡烽燧敌台等防御建筑错综交错,形成一道严密的防护网。除了这些,作为长城的配套设施――排水系统,北岔口长城这里完整的保留了两种形式,堪称研究明长城长城重要的实体资料。

因为三关口驻守重军,且设三道关口,可以说一只鸟儿也难以逾越,草原骑兵被迫南行二十公里,到达乌兰霍托勒,北岔口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便于骑兵长驱直入。

明王朝除了利用秦汉长城外,距秦汉长城南五公里的地方修两道坚固的防御线,在北岔口长城转折处更是横竖筑建四道防御支线长城,各个山顶沟壑均有军事设施。石砌、土夯、斩坡、壕沟、墩台、烽燧、关隘和城堡等,构成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网络,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作者李世翔,网名林漫,男,农民,现为中卫民协副主席。70后海原人。多年来, 李世翔出于对文物的热爱,积极投身于文物保护之中,记录下各类古遗址图片十几万张,考察笔记数百篇,并积极报告和呼吁有关部门对文物进行保护,及时制止文物遭受破坏。他除了在县城经营装潢小本生意,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做一件事——寻找和整理宁夏以及周边省市所有和丝绸之路、古堡和长城有关的遗迹和史料。2016年7月,“2016中国十大古道”评选揭晓,宁夏的海原古道入选,被评为最具潜质古道,李世翔获“中国古道保护奖”。

2020年6月,获国家文物局“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

Hash:21ca4442fff432637177b1c3748e70905b1022e9

声明:此文由 原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