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这座寺庙与乾隆有着如此关系

青原山净居寺原名"安隐寺",位于吉安青原区河东街道青原山风景名胜区,距市中心13千米,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该寺左为象、右有狮、後依安隐、前仰侍郎。整座寺庙座东南朝西北。为面阔三间,三进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庭院特色。目前建成的有天王殿、毗庐阁、七祖塔、禅堂。其中大雄宝殿三面环水、三桥拱立,有如碧波万顷之中托出一座琼楼玉阁,在全国寺庙建筑史上,仅此一例。人称∶得风又得水。

该寺鼎盛时期共建有各类建筑四十七座,属於丛林寺院。唐神龙元年(705),此地首建有“蓝若”,唐朝神龙元年9705)唐中宗李显重定(他曾被封为庐陵王),是年即在原址建寺,初名“安隐”,喜宗赐额“安隐寺”,到宋崇宁三年(1104),后宋徽宗赐额“净居寺”,一直沿用至今。

净居寺共有三重山门。进入青原山景区路边的红亭是第一重山门,沿道路前行,至待月桥前右拐矗立在眼前的“祖关”是第二重山门,透过“祖关”,弯过一座屏风似的小山,跨过迎风桥就会来到第三重山门前,也是真正的山门。其中,在第一三重山门额头上的“青原山”三个字乃是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所题写,字体厚重有力,气象不凡。而第二重山门上有唐书法大师颜真卿手书八分体“祖关”二字。众所周知,唐朝书法素以雄浑大度冠绝于史,而颜真卿又是这一书法巅峰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墨迹的历史艺术价值自不必多言。进入第三重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两米多高的照壁。壁间嵌有石碑一方,明朝理学大家王阳明题有“曹溪宗派”四个大字。照壁右上角即为净居寺老斋堂的遗址。据载宋名相李纲当年游玩青原山趁兴写下《游青原山记》,后分刻四十二通石碑嵌入斋堂壁间,可惜现在已经残缺不全,难以窥视其全貌。此外,北宋文学黄庭坚也曾畅游青原山,雅兴所致留下长诗《游青原山记次韵周元翁》一首传世。后人分刻八通石碑以作永志,现在保存与大雄宝殿两侧的外壁间。以上几处被誉为青原山墨迹之瑰宝。

乾隆下江南时也曾两度“饭僧青原,下榻净居寺”。无不记载着岁月的痕迹与时代的变迁。小桥流水通万家,青原山的水清清的,如同一条心灵的溪流,潺潺地流进心田。是那么清澈,是那么圣洁。可以看到杨柳依依,流水潺潺;可以看到夜幕降临时,小桥流水边,走在青原山这与悠悠河水缠绕的道路上,感觉久远、古典、自然而清新,于是想起了一道道悠长而又寂寥的街巷,于是有一缕幽远古老的韵味。长满苔藓的屋瓦和台阶,小桥流水,桃红柳绿,构成了一幅水墨画,恬淡、宁静、悠远。

Hash:acbf27530de7f9282fb35a124d40c4ffc04254a9

声明:此文由 全球新视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