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西岸打造3公里湖滨生态湿地

眼下,太湖污染防治和安全度夏已进入一年中的关键期。每到此时,处于下风口的太湖西岸就成了蓝藻聚集地。然而,当记者来到位于宜兴丁蜀镇八房港蓝藻打捞点时,却看不到蓝藻打捞工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用太湖淤泥“聚泥成岛”围建而成的导藻沟。实际上,除了导藻外,这座神奇的芦苇岛还能保滩固堤、净化水质。

近日,这项名为太湖湖滨生态湿地的工程入选省生态环境十大先进典型。

U型浅滩湿地肩负“重任”

入梅首日,记者来到位于太湖西岸的八房港,当天的雨不小,太湖水位也有所上涨。一下车,成片芦苇尽收眼底,经雨水冲刷过后显得格外惹眼。“芦苇下面就是人工岛。”项目负责人吴国强指着芦苇荡对记者说。走近一看,只见人工岛呈U形,靠湖岸线一侧的“小沟”内漂浮着一层绿色蓝藻。“这就是导藻沟,可以将风浪吹打到岸边的蓝藻引入沟内。”宜兴市水利局工作人员林大龙介绍说,正是由于这样的U型设计,大大提高了太湖蓝藻打捞的效率。没造芦苇岛前,蓝藻都漂浮在靠近的湖岸线水面上,分布散、难打捞。如今,U型浅滩湿地有利于蓝藻聚集。尤其是像最近几天水位上涨时,蓝藻便顺着导藻沟到达芦苇岛。一部分被芦苇消化掉,一部分则进入沟内便于集中打捞。

实际上,除了能快速导藻提高打捞处置的效率外,太湖湖滨生态湿地还肩负了更多“重任”。据宜兴市污防攻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宜兴有48公里太湖岸线,其中丁蜀镇有25公里岸线。太湖水危机爆发后,如何治理太湖水、修复水生态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芦苇是蓝藻的天敌,不仅能“消灭”掉不少蓝藻,成片的芦苇荡还是一些水生动物喜爱的栖息地。“净化太湖水,芦苇无疑是最佳首选。”林大龙说,在他记忆中,二三十年前太湖西岸其实是有不少芦苇的。然而,由于常年风浪的冲刷,导致芦苇赖以生存的底泥逐渐损毁,湖岸的芦苇逐年减少。造岛前,岸边的芦苇稀疏,一眼望去只有“光秃秃”的湖水。芦苇虽易种植,但风浪一来,又会被连根拔起。

不怕风吹浪打的“避风港”

如何才能为芦苇修建一所不怕风吹浪打的“避风港”?因此,首先要想办法消浪。经过反复试验多方论证,受南海人工造岛的启发,宜兴最终选择利用从太湖清淤出来的淤泥“聚泥成岛”,通过人工修建芦苇岛来恢复湖滨生态湿地带。

记者注意到,在芦苇岛的外侧围有一圈木桩,木桩内侧是一圈宽约3米的黑色管袋。“这叫生态管袋,是这个工程的核心技术,也是消浪的关键所在!”吴国强介绍说,生态木桩起到围挡的作用,避免水中漂浮物如树枝等直接撞击芦苇岛。与此同时,通过将湖底淤泥灌入生态管袋内,再将多个管袋堆成“品”字形,围成U形围堰。

这样的结构能降低风浪对堤岸的冲击,起到保滩固堤的作用,也能形成缓冲带,使围堰区域内水域保持相对静态,有利于芦苇安全生长。目前,围绕生态管袋潜堤结构和施工技术已申请并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据介绍,该项目于2014年开工建设,目前一、二期已完成长1800米、面宽200-26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建设。芦苇岛建成后,水体自净能力增强的同时,太湖西岸的生物多样性也大大提高。“不久前我还在这里见到了一种几十年从未见过的鸟。”吴国强说,如今到芦苇岛繁衍的鱼多了,栖息的鸟也多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维护工程的稳定性,每年在芦苇收割、管袋维护等多个方面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目前,三期修复工程已完成近70%,预计年底完工。届时,太湖西岸将呈现出3公里长的生态湿地带。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文章来源:江南晚报

Hash:58a0cc22c4840e20eee1864fcb162f402d299cdb

声明:此文由 乐居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