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老地名│营口商埠(下)

营口商埠(下)

作者 李桂椿

清朝时期埠内民族工业逐渐兴盛,民国初期不断发展。据史料记载:1913年榨油业、酿酒业、棉织业、五金制造业、皮革业、竹柳制器、烟草业达252户。1924年工业企业达250家。1931年营口主要工业有油坊、制砖、织布、印刷、纺织等达125家。小工业如制药、薄铁、制鞋,豆腐、木器制造,染色(漂染和染织)等达308家。当时商号多数沿本街设立。营口商埠以大屋子、山货栈较多,仅有名气的山货栈店铺就达19家,如宏利厚、永元庆、裕增祥等。在埠内创设较早的有广顺号,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创办,掌柜的由河北丰润县来营口的王武奎执任,经营各类杂货。开办较早的油坊为西义顺油房,靠畜力和人工榨制豆油,制做豆饼,而最兴隆,实力最雄厚的油坊之一要数东永茂油坊。该油坊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号达13处,所榨制的豆饼远销京、津、沪,闽,粤等地以及日本等国。当时日本的三井洋行就与东永茂油坊进行豆饼贸易。后来,东永茂油坊被日本三井洋行排挤停业。埠内中药行业在1937年以前比较兴盛,经码头进出的中草药材数量相当多,据资料载;“中药在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前比较繁荣,营口港吞吐中药量相当大,东三省输往关里各地(包括京、晋、冀、鲁、豫、苏、浙、川、广、闽、潮、港澳及日本,朝鲜印度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和国家)的药材,年平均总量为1746万斤,其中人参为41.45万斤。价值关东平银851745两”。在药行业中埠内开办最早的而闻名关内海外的便是咸春堂药店,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春天开设。后来,宝和堂,济生堂、天福堂、品山药房、洪春堂,万春堂等相继开业。据资料记载:解放前营口只有东西弯曲绵延长15华里的一条街(现辽河大街),中药行业大部分开设在老爷阁以西这段街上,先后从业的大中小户达132家,职工63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材集散地。

在营口商埠的发展中市场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埠内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就已设立通惠门市场,经营化妆品、估衣,古玩古董,布匹,杂货等。民国十二年(1923年)营口总商会(现辽河老街处,已不存在)在天后宫西大庙)附近设立渔市场,每日清早渔商汇聚此处。

之后,民国十三年(1924年)洼坑甸商场(遗址现胜利街道办事处境内)开设。民国十四年(1925年)老爷阁市场(现胜利街道办事处境内)开设,属私立,场内有摊床,以布店为多,中间空地有说鼓书、杂耍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江会馆在南新街(遗址原永庆小学,现渔市街道办事处西市场社区境内)建棚招租建立西菜市场。

商埠的兴隆,随之而来的是饮食业的发展,当时许多酒馆、餐馆、饭庄林立街面,其中有闻名遐迩的汇海楼饭庄(遗址原营口市教学仪器供应站,现清华街道办事处永强社区境内),颇具名声的太白酒楼(遗址原营口市针织三厂西侧,现渔市街道办事处西市场社区境内),还有名不经传的“六国饭店”(遗址在现胜利办事处境内,为当时人们戏称,指经营六种食品)等多家。

天后宫

早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营口商埠就修建天后宫,而天后宫内西侧的龙王庙在其之前就已修建,可知营口在历史文化方面还是较早的。营口商埠不仅庙宇修建早而且修建的也较多。有东北四大禅林之一的楞严禅寺,有老幼皆知的西大庙(天后宫)、老爷庙,有名传海内外的老爷阁。有营口人一提便知的南海庙,有妙联精湛的灵神庙,还有鼋神庙、三义庙、祖师庙等寺庙达30多座。

由于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年代,畸形的繁荣给营口商埠带来虚假的景象。埠内早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王焕灜出资修建“小红楼戏园”(也称天成舞台),当时是声噪东北的名戏园。外地许多名角都来此戏园演出献艺。有协和舞台、裕仙茶园、老夏茶馆、永丰社、群英轩、升平舞台等等娱乐场所。为那些达官显贵提供娱乐消遣之处。不仅如此,在那华洋杂处,事世混乱之时,营口商埠还有供洋人官商绅士纨绔子弟色徒恣情取乐的场所。如当时街面最热闹的大平康里一带便设有高级妓院,专供埠内有钱有势的人享受。在二本町附近也设有多处妓院,其它地方也有等级不一的妓院。如小平康里、艳芳里、玻璃房子、万宝盖、三道梁等等。

本文选自李桂椿编著的《营口老地名》一书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yingkouchunqiu@163.com

Hash:e191995b4819d77606d3a0d3e37aade4544a25c6

声明:此文由 营口春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