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黑山之历史遗存篇|黑山境内现存的辽东长城及烽火台

万里长城较为完整地留存到现在的,主要是明朝修筑的长城。人们习惯把山海关老龙头当作明长城的起点,由山海关老龙头沿峰峦蜿蜒向北,至锥子山燕窝砬子处便分为东西两个走向了:向西而去的,是为人们较为熟悉的山海关嘉峪关长城。向东而筑的是为辽东镇长城。

辽东镇长城,一般被分为三部分,即辽河西长城、辽河套长城和辽河东长城黑山境内的长城,为辽河套长城的起点,其走向大致为:由黑山县的白厂门镇向东,过八道壕镇转南,至太和镇的尖山子入黑山县城,再经大虎山镇向南入台安县境,大约有120多华里。虽经历了五个多世纪,仍保存下来了从白厂门镇北的镇远关边门遗址到太和镇的尖山子之间的,约30华里的长城遗迹

白土厂关门遗址的北台开始,向东南延伸,到距双台子2华里的皮边口子附近,被阜新至黑山公路截断。这段辽东长城基本保持着原始风貌,其墙体为两道平行夯土高墙,两道墙体间距为40米,高度均在3米以上。

过了公路,辽东长城仍以两大墙为主体,中间原有一小墙已夷平为耕地,但仍能隐约见其略微凸起的走向。边墙呈西北、东南走向,沿一处丘陵扶摇而上至义和屯北山,长约2华里。山顶有望台遗迹。望台北侧约3华里处为海拔112米的二台山山上有一座烽火台

二台山烽火台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呈圆柱型,上部稍收,底部直径13.2米,上口直径11.6米,高12.9米,整个建筑为砖石结构。石砌底座高2.3米,上部用长38厘米,宽16厘米,厚8厘米的青砖叠砌到顶,每隔3.3米修垛口一个,共有8个,正南面垛口设一个出入口。为我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烽火台,k1984年被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义和屯北山继续向东南顺山而下,跃过一座丘陵至石家沟村,长约6华里。此段长城保存较好,墙高一般在2米以上,个别地点超过了3米。在距石家沟村3华里处出现了三条大墙和三条小墙的形式,大墙底宽约12米,整个边墙的宽度达到了120米。此处有望台一座。由于地处居民区,此处长城损坏严重,至进村后彻底毁断。

辽东长城在八道壕镇内虽然已完全损毁了,却保留下来一座烽火台。该烽火台与二台山烽火台形制相仿,但破坏严重,仅存约7米高,中间已空,底部有多处残破的洞口,南侧石基向内倾斜,面目全非,1986年6月被黑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八道壕镇,长城从八道壕东南部的矿山中学东大墙开始出现,直到韦城子后山北坡。此段长城为三墙夹两壕。墙高约2米,长约1华里。其后至高丽墙子村北约5华里的地段均被耕地所毁,但依稀可见农田内的带状凸起。

过高丽墙子屯以后,长城呈南北走向出现在冮台山东坡,为明显的三道夯土墙,三墙相距各35米,墙高残存约1.5米左右,长约2华里。在墙体东侧的冮台山顶置烽火台一座。冮台山烽火台的形制与二台山烽火台基本一致。底座周长约40米,基石垒砌高2米,其上垒砖104行。此台风蚀严重,多处出现裂缝,北侧顶部已塌落,是县政府1983年8月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冮台山下山后,长城穿过山脚下的后山屯继续南行,直至羊肠河边中断,长约2华里。此段长城为两道墙体,存高约1米左右,长约2华里。出冮台山村后继续南行约3华里,辽东长城又在太和镇的钟乳山西北坡出现,长城在此折向东北至秦屯山西侧山顶,因开山采石形成了断崖而再次中断。这段长城约有3华里左右。

过断崖后,长城重新出现,折而向东至秦屯山顶,下山后为两墙一壕,两墙相距19米,高约1米。此段辽东长城东西横贯,连绵不断7华里直到尖山子顶峰,上有一座望台遗址。此段墙体从望台北侧通过,到山东坡后成九十度角折而向正南,下山后100米左右,因开采膨润土而中断近1华里。其后又在尖山子南山脚下出现,继续延伸,穿过耕地直上马鞍山,长约2华里左右。

过了马鞍山,黑山境内的辽东长城至此消失殆尽。但是,按照辽河套长城的总体走向看,辽东边墙应该是经过了黑山县城,再经大虎山镇进入台安地界。

目前,黑山境内现存的辽东长城遗址被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史济坤

编辑|陆朝龙

Hash:0556120eceba4a1832bfb0f4b9c0aa8bf612e4cc

声明:此文由 黑山宣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