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 武则天设武举:​中国对军事教育的尝试和失败

武则天设武举:中国对军事教育的尝试和失败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做了一项开创性的举动:“设立武举”。

武周时期的武举开始规定,兵部主管武举考试,考生必须是六品以下的文武官员或者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并且已经交满13年的人头税,同时规定被剥奇政治权利的人、商人后代和胥吏,不能参加考试。也就是说,这种考试方法是在勋贵子弟和低级官员中寻找文武全才的人,所以录取的范围非常小。在唐代,虽然有郭子仪这样武举出身的名将更多的军官还是从行伍和将门中提拔,也就是说武举往往是挂了一个名义,但是并没有对军事进步和军事水平的提高产生多大作用。

武则天时,武举考试内容共有七项: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翘关(举重)。这些考试内容可以选拔出勇夫来,但是离能选拔出智能双全的将军还差很远。当时社会对文举和武举是差别对待的,武举人的身份往往是大大低于文举人。

武则天开创的武举有可能把军事教育纳入社会生活,但是并没有正当运用,一直到西方文化东传,中国军事知识才改变将门传承的习惯,变成了学校教育的模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Hash:a9942567def33993c7746eda4817fdf85e26d1a0

声明:此文由 记忆角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