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春秋时期周系墓葬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陕西考古研究院在12月12日透露,陕西省澄城县发现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春秋时期周系墓葬,一个湮没千年的周代封国由此重见天日。

专家推断,长眠此处的墓主人身份达到诸侯国国君与夫人级别。

据中新闻消息,此次发现的刘家洼墓地位于澄城县境内。其规模宏伟、结构大气,被专家誉为颇有王者之势。经考古人员的全面勘探,发现墓葬56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引人瞩目的是,其中发现了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大墓,南北向、东西并排分布。

发掘现场 本文图片均来自中新网

专家表示,两座大墓规模宏大,叹为观止。就墓室大小而言,比同时期同类形制的曲沃晋侯墓、韩城梁带村芮公墓大得多,仅次于甘肃礼县堡子山秦公大墓,也比在洛阳发现被认为可能是周平王墓的“亚”字型大墓墓室大。

一座墓室的器物

据此推断,长眠此处的墓主人身份也当为诸侯国国君与夫人级别。其余墓葬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主人身份相当于卿大夫或士一级贵族。

报道称,因受盗扰,考古人员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加上追缴的被盗物件,此地出土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进一步证明墓主的高贵身份。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从这一墓葬群清理发掘了19座墓葬,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在这19座墓葬中,4座遭到盗扰,15座保存完好。共出土铜、金、铁、石、玉、陶、料珠、漆木等各类材质的文物300余件(组)。其中青铜器占多数,包括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三大类。文化风格以周文化为主,也包含少量秦文化因素器物。

图为发现的铜壶

特别是在墓葬中出土的1件玉琮形制,其内圆,外仅一侧见方,两折角饰立人形,形制罕见,纹饰精美,堪称玉器中的精品。

出土的玉琮,制作精、纹饰美

还出土了1件五孔陶埙,实属稀有。此外,据新华社消息,一座中型墓葬中还出土了1件漆盒,圆角方形,器形基本完整,黑色髹漆上绘以红色云雷纹,在北方地区墓葬能发现如此完整的漆器也非常罕见。

五孔陶埙

这些出土文物中,金器共7件,包括出自大墓盗洞的1件虎形牌饰与2件牛首衔环饰。出土的螺旋形金耳环是典型的北方民族的器物,它的发现对探讨春秋时期关中与北方之间文化交流、族群互动、交融,提供了新的证据。发现的铜柄铁剑是继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沃晋侯墓地、梁带村芮国墓地之后中原地区又一年代最早的铁器,对探讨中国冶铁的起源提供了新资料。

图为出土的金器

目前,该墓地已追缴的被盗文物达40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12件。其中的龙纹大壶,通高60余厘米,是目前陕西地区同时期体量最大者。一套10件的石罄,其中9件形似动物,形制特殊,丰富了石罄形制资料。

图为发现的石磬,形制特殊

墓地的年代根据随葬铜器与填土陶片特征,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为春秋早期晚段,或早中期之际。墓葬形制、葬式、葬俗特点、随葬品文化特征与器用组合现象乃至墓地布局,与同时期典型周系墓葬与墓地相类。

图为发掘现场的串饰

专家表示,初步认定这里是春秋时期某一周系贵族的封国或采邑。该墓地的发现,是关中东部乃至陕西、全国周代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这一考古成就,也揭开了一个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封国或采邑的面纱;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器用制度、埋葬习俗及族群互动融合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Hash:d10f3638b74a3b02eddbdc6a99236c03008c97af

声明:此文由 观察者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