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神山 仙家之地

形如靴子的“遗履轩”,其实大有来头。

罗浮山上,常常可见云雾缥缈的美景

蝴蝶洞

远眺骆驼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素有“领南第一山”之称的罗浮山,正是一座具有灵气的仙山,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游客和隐士游历、隐居,流传着各种神仙故事。

西汉司马迁笔下被称作“粤岳”的罗浮山,是南粤群山之祖,也是惠州极具地标意义的一座岭南名山。在南粤人民的心目中自古至今都占据着神圣的位置。哲学家认为罗浮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文学家认为罗浮山是岭南地望,是岭南人的精神家园;历史学家则认为罗浮山不仅是文物宝库,还是岭南先秦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对于老百姓而言,罗浮山的重要意义更不待言,谓之神山。

“仙灵窟宅”,罗浮山当之无愧。

得名

浮山与罗山结合之传说

山体宏大、内涵丰富的罗浮山,满山灵动,是一个很容易让今天的登临者欲感叹又词穷的大山,一座有着大小山峰432座、飞瀑流泉980多处、洞天美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的大山,藏着摩崖石刻180多处,宗教寺观10多处,构成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已经不是一两句感叹能概述。游客记住了罗浮山是十大道教名山,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但姿态万千、景色如画的“领南第一山”有着更多元的色彩,它的传说和掌故,为其留下了神山的底色。

众所周知,罗浮山最高峰为罗山的飞云顶,海拔1296米,正尖圆,四望洞达,云常起足下。山顶有“罗浮君之神”石坛,联曰:“斗南一岳,天外三峰”。山顶是一块约100平方米的草地,花香草密。从飞云顶上眺望,四百峰峦隐现于云海中,正如前人所谓“四百峰峦江海上”。东望惠州、博罗,东江如练;南望石龙东莞,阡陌纵横,平畴沃野;西侧上界三峰,如巨人矗立,峻拔雄伟。

传说,罗浮山由两条化身为浮山与罗山的神龙结合而成。相传远古时代,大庚岭南分出一脉,中国最早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文明典籍《山海经》,称之为安南交趾之“南禺山”。这座山生长着许多奇异草木和野兽,因为在野兽当中有一种动物叫 “罗罗”,长得威猛雄壮,所以这座山就代称为“罗山”了,传说它是黄龙所化,是南海龙王的第三儿子小黄龙。汉初,人对黄龙很尊崇,誉为地龙。又说到,胶东半岛有一神鸟,名曰:蓬莱,此山禽兽皆神灵,芝树皆丛生,果实皆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传说是青龙所化,是东海龙王的第三公主的女儿,古时以青龙为贵者,誉为天龙。龙女非常爱恋黄龙哥的勇武和德性,于是就冲破各种各样的阻挠,执意追求真挚的爱情。她这种行为深深感动了驮岛神龟,特将她从东海驮到南海。驮来的蓬莱左股也就是“浮山”了。

罗山浮山并合一体,更益其发仙气和灵气,造福于黎民,民间有诗为正:“浮山浮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合体真同夫与妇,生儿尽作小蓬莱。”

后汉书·地理志》刘昭注:“有浮山自会稽浮往傅罗山”。《太平御览》引南朝宋怀远《南越志》也云:“此山本名蓬莱山,一峰在海中与罗山合而为一”。袁宏《山记》则称:“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莱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海浮来傅于罗山”。这些都是罗浮山得名的传说。

圣景

铁桥石柱连峰横”

在登上飞云顶的路程中,有一处被称为分水坳的地方,这里便是罗浮山神山故事中浮山与罗山的交合处。

在分水坳中,有玉娥、铁桥、泉源三山。三山各有特色,玉娥峰岩曰“千丈岩”,相传葛洪之妻鲍姑在此登仙;铁桥峰连接罗山与浮山,苏东坡有诗句云“铁桥石柱连峰横”,峰顶有石崛起如柱,名“鼎钟盖”;而泉源山有石壁,泉自石壁分东西流出,道家称此地为“源泉福地”。

地理的现实,给予古人对于罗山、浮山两山结合的传说丰富的想象空间。资料显示,罗浮山因7000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燕山运动形成,大量花岗岩侵入,挤压地壳使地层褶皱形成穹隆构造山地。主峰飞云顶是花岗岩山体,屹立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南来的海风与北来的气流在此交汇,常年云雾缭绕。明永乐年间东莞陈琏所撰《罗浮山志》云:“晨起见烟云在山下,众山露峰尖如在大海中,云气往来,山若移动,天下奇观也。”这种情景与《史记·封禅书》对蓬莱的描述:“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至,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有相似之处,这或许是“蓬岛浮来傅于罗山”的传说之所本。

由于早期地壳运动熔岩侵入,这使得罗浮山形成了各式各样、灵岩怪石、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山体。在华首台,有“合掌岩”、“洗衲石”;在黄龙洞,有“隐翠岩”、“仙岩”、“滴水岩”、“云谷岩”;在朱明洞有“朝真岩”、“仙人卧榻”、“伏虎岩”……这些仙山奇岩令人眼花缭乱、大饱眼福。

人文

历代名士演绎风流

罗浮山的仙踪,除了缥缈传说和地理环境,还有实物遗迹可寻。最早开辟罗浮而有实物遗迹者为汉代朱灵芝,祖籍大宛的他被称为青精先生,在朱明洞建一庵(朱子庵)一坛(朱真人朝斗坛),且服食山中人至今犹存的“青精饭”。北宋苏东坡《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云,“云溪夜逢喑虎伏,斗坛画出铜龙狞。”记载的便是朱真人朝斗坛,该坛遗址位于朱明洞冲虚观后,近些年,人们在遗址上发现六条铜龙、一条铜鱼,这些实物印证了苏东坡“斗坛画出铜龙狞”的描述。

到了东晋,道教领军人物葛洪举家迁至罗浮,先后在罗浮四麓修建了东南西北四庵,构建出罗浮道观的基本格局。在罗浮山期间,葛洪及其妻——— 针灸名医鲍姑炼丹、传道、行医。他修建了洗药池和炼丹炉,炼出了道教最为称道和梦寐以求的“金丹”、“金液”,写出了《抱朴子内篇》这部修仙论道的名著和 《神仙传》。葛洪的丹鼎学说绵延千载,阐扬道教理论,为道教南宗灵宝派之祖。

自葛洪以后,罗浮道教人才辈出,既有道教史上的杰出人物苏元朗、石泰、陈楠、白玉蟾等,又有传说中济世救民的仙人鲍姑、黄大仙、何仙姑等。罗浮聚仙的故事传播华夏,历代帝王与罗浮山,历代名将、名相、名人与罗浮山,演绎数不尽的仙缘,道不完的逸事。女娲煮石、八仙会罗浮、五龙泽至、仙人围棋、玉龙化为卓锡泉、安期神女会、葫芦吐九珠延伸出博罗县城……神仙印迹遍布罗浮大地。

作为道教南宗发祥地的罗浮山,历代在山中修炼的道士众多。洞天是道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实际上是一处三面环山,只有一径可通的峡谷。罗浮山的寺观庵庙多建在洞天中。罗浮山也是佛教儒家青睐之地,原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等道教与佛教宫观寺院点缀其间,历来许多文人墨客、方士道人纷纷前往山中游览、隐居和修炼。

罗浮山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仙名——— “神仙洞府”。

今天,拥抱旅游大潮和养生产业的罗浮山,“仙山”、“神山”、“神仙洞府”依旧是其金字招牌。

从旅游版图来看,罗浮山地处岭南 “旅游休闲走廊”的中心地段,西连广州佛山等地,南接东莞、深圳,毗邻港澳,是构成“广州—香港—惠州”旅游金三角的支撑性景区和代表性景区,拥有朱明洞、黄龙洞、酥醪洞、飞云顶是等核心景区。游客要与 “神仙”来个亲密接触、感受养生的气息,在处处有灵境的罗浮山,触手可及。

罗浮山上觅仙踪

在朱明洞景区近年开辟的“罗浮仙道”半途、山腰之处,有一块紧靠岩侧、清爽平滑的石板,是为仙人床,上题“仙人卧榻”四字,为空瞻道人题刻。据传葛洪跟他妻子鲍姑,在山上采集中草药材,累了,就在此休息,也是他们夏日纳凉憩息的地方,虽然这石块不足六尺,但奇特无比,传说只要在上面躺上片刻,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而且还可以治疗腰酸腿痛。据说,孙中山曾携廖仲恺游罗浮山时,曾卧此石,并风趣地说:“仙榻睡一睡,长命又富贵”。如今,但凡路过的游客,也好奇地“睡一睡”,做一回“仙人”

“仙人卧榻”旁、“遗履轩”上的“双燕亭”,也有一番传说。相传东晋时,冲虚观的道士黄野人,自幼父母双亡,过着流落的生活。后来,葛洪收他为徒,带他来罗浮山修道,平时黄野人跟随师父葛洪左右,但夜里却不知师父的去向,黄野人非常勤快,每天天还没亮便沿着山径打扫落叶。一天,他清扫到蓬莱阁石岩旁,突然听到有两人在谈经论道,而且他们所谈之玄道他几乎都听不懂。但从谈论者的声音,他能断定正在论道的二人是他师父和师父的丈人南海太守鲍靓。让黄野人不解的是,鲍靓离这里路途遥远,白天又没见他坐马车来,这会儿怎么会在罗浮山呢?待他想靠前看个明白时,忽见一双燕子飞出,立刻人语查无。一连数日都是这样,黄野人百思不解。一天,他约了几个小道士,预先躲在岩石旁,听到声音便将网撒下,眼看那双燕子飞不出了,但当他们拉开网一看,发现原来只是鲍靓的一双靴子。

根据这个传说,后人便将这形如靴子的石头叫“遗履轩”以纪念此事,后又在“遗履轩”建“双燕亭”。“双燕亭”三字为清代东莞探花陈伯陶所书,亭柱两边有对联云:“陵谷未稍沉,立马山头看百粤;风雨时离合,流觞亭外正三春。”此亭倚陡壁而凌霄,凭栏凝望,亭外是烟村平畴,春雨潇潇,亭旁藤萝蔓生,绿浪连绵,好一幅人间美景。

游山探洞沾仙气

即便在较为偏远的酥醪洞,游客也被其灵气吸引而至。酥醪村民介绍,每年夏季,酥醪村道被堵得水泄不通,香客、游山玩水者涌入村中,经常将村中的酥醪菜、甜茶腊肉米酒等特产购买一空。

这得益于葛洪遗泽。酥醪洞在罗山北面、浮山南面的深山幽谷之中,被称为“神仙古洞”和“洵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其中,酥醪观为酥醪洞的佳境,后倚青山,前临荷沼、旁有两山,左台右亭,十分壮观。它为葛洪北庵旧址。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渐颓废。唐宋年间道人在北庵旧址建观,并取观名为酥醪观。后因年久失修,观宇渐颓,民国时期,由酥醪观住持张寓泉与道中同人“募集巨金,重修殿宇”,于1930年落成。道观总面积2700多平方米,正殿墙有《重修酥醪观碑铭》《重修酥醪观碑记》《酥醪林园种梅书》《奉宪严禁碑》等碑文,殿内供奉雷祖、吕祖和葛祖。正殿向天井伸出8米长、4.75米宽的亭参,是主持训示徒众打醮传经之地,天井内有百年古茶树。

就在葛洪北庵以及其他庵堂,葛洪曾对神仙系统进行规范,最显著的特点是淡化了人与仙的界限,指出人可以成仙。而葛洪所著述的神仙,也大多确有其人,富含劝善的意味——— 通过努力向善,自然能够得到厚报,给人以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也许是今天的游客登临罗浮仙山所能感受到的现实意义。

A08~A09、A10版文字(除署名外)《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A08~A09、A10版图片(除署名外)《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Hash:2a0fc92ee0ebf68f01821585fcca4b7c8a858f3f

声明:此文由 东江时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