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鲁堡墓地发掘简报

点击上方“中原文物”一键关注

鲁堡墓地位于新乡市北郊,隶属凤泉区,距离新乡市区约十公里。 (图一)鲁堡墓地以西300米为一处大型遗址,遗址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6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遗址中心位置位于东鲁堡村北的台地上。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部门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确认其年代为龙山文化时期。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2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考古调查。

图一:鲁堡墓地位置示意图

为配合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的进行,2013年4月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该墓地进行发掘。本次发掘区域位于京广铁路西部约30米处,发掘沿配套供水工程走向布10×10探方14个。后因工程调整线路,再布7个探方,两次共计布方21个,其中乡村公路以南18个,以北3个。发掘18个,乡村公路以南15个,以北3个,发掘面积总计1800平米。发掘工作于6月10日结束,历时58天,共发掘墓葬59座。其中包括龙山文化末期3座,战国墓39座,汉墓3座,唐墓1座,宋墓2座,清墓2座,年代不详者9座。另发现灰坑12个,井44眼。现将本次发掘的龙山文化末期及战国墓葬简报如下。

本次发掘区域地层堆积较为简单,现以T10试做说明。①层为现代耕土层,②层为近代耕土层,②层以下为生土层。龙山文化末期墓葬分布于发掘区域的北部;战国墓分布于中部南部

一、龙山文化末期墓葬

龙山文化末期墓葬包括M17、M18、M21三座。M17位于T9西南部,方向100°。墓口平面近似长方形,直壁,平底。长1.8米,宽0.3~0.4米,深0.65米。墓内填土为灰褐色、灰白色五花黏土,内含有炭粒、红烧土等。墓内有人骨架一具,保存较差,仰身直肢,性别不详,年龄在50~55岁之间。 (图二)

图二:M17平剖面图

M18位于T9中部,方向21°。墓口平面近似长方形,直壁,平底,其中一端略窄,被M14(战国墓)打破西南角。墓葬长1.85米,保存完好一端宽0.4米,被打破一端宽0.32米,深0.58米。墓内填土为灰褐色、灰白色黏土,较疏松,内含有炭粒、烧土颗粒及料礓。墓内有人骨架一具,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性别不详,年龄在45~50岁之间。随葬一夹砂灰陶罐,位于人骨架右侧肋骨上。 (图三)

图三:M18平剖面图 1.陶罐

M21位于T9北隔梁下,方向116°。墓口平面近似长方形,直壁,平底,长1.8米,宽0.3米,深0.65米。墓内填土为灰褐、灰白色五花黏土,较疏松,内含炭粒、红烧土颗粒等。墓内有人骨架一具,保存较差,葬式为仰身曲肢,墓主为女性,年龄在35~45岁之间。 (图四)

图四:M21平剖面图

上述三座墓葬仅有M18随葬一件陶罐(编号M18 ∶ 1)。夹砂灰陶,侈口,方唇,深腹,腹壁微鼓,小平底,腹部饰方格纹。口径0.18厘米,底径5.6厘米,高25.2厘米。 (图五)

图五:陶罐(M18:1)

二 、战国墓葬

(一)墓葬概况

战国墓共39座,分布于发掘区中南部。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面积在1.2~6.8平方米之间,大于4平方米的有14座。以单人一次葬为主,合葬墓仅有M47一座。墓向以南北向为主,共35座,一般在0°~30°之间,头向北,只有M7无骨架,头向不明。东西向共4座,头向东。葬式以仰身屈肢葬为主,共30座。仰身直肢葬共7座。有31座墓发现有二层台,其中28座可确定为熟土二层台。部分墓葬发现木制葬具,葬具为一棺的有14座,葬具为一棺一椁的有5座。 (图六—图十)

图六:M5平剖面图

1.陶鼎 2.陶鼎 3.陶匜 4.陶豆 5.陶匜 6.陶豆 7.陶壶

8.陶壶 9.铜璜 10.绿松石环 11.玛瑙杯 12.水晶

13.玻璃珠 14.铜带钩 15.铁带钩

图七:M24平剖面图 1.铜带钩

图八:M34平剖面图

1.陶盖豆 2.陶匜 3.陶鼎 4.陶壶

图九:M39平剖面图

1.陶壶 2.陶豆 3.陶匜 4.陶鼎

图十:M51平剖面图

1.玛瑙环 2.玛瑙环 3.绿松石环 4.骨簪 5.铜带钩 6.铜环

7.铜环 8.铜璜 9.陶鼎 10.陶盖豆 11.陶匜 12.陶壶

从布局来看,战国墓葬排列较为有序,绝大多数呈南北向排列,南部有部分墓葬东西向成排分布。其中,M11与M12、M24与M25、M27与M28、M33与M34、M37与M38、M39与M51、M54与M55两两并列。M27与M28、M37与M38、M54与M55三组的人骨经鉴定均为一男一女,且年代相近,推测这三组墓葬可能是异穴合葬墓。

(二)随葬品

战国墓中出土随葬品较为丰富,按质地可分为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玻璃器及玉石器等。

1

陶器

战国墓共出土陶器55件。除1件饼状陶片外,其余均为仿铜陶礼器,质地均为泥质灰陶,器形有鼎、豆、壶、匜、盘等。 (图十一—图十三)

图十一:鲁堡墓地出土陶鼎

1.M58:3 2.M54:3 3.M33:2

图十二:鲁堡墓地出土陶盖豆

1.M58:4 2.M55:3 3.M51:10

图十三:鲁堡墓地出土陶壶

1.M12:2 2.M58:2 3.M33:1 4.M59:6 5.M55:2

6.M5:8

2

铜器

铜器包括带钩、璜、环、印章4类。 (图十四—图十七)

图十四:鲁堡墓地出土铜带钩(一)

1.M54:1 2.M38:1 3.M58:1 4.M5:14 5.M48:1 6.M24:1 7.M49:1 8.M32:1 9.M10:1 10.M51:5

图十五:鲁堡墓地出土铜带钩(二)

1.M54:1 2.M38:1 3.M48:1 4.M49:3 5.M32:1 6.M10:1

图十六:鲁堡墓地出土铜璜 1.M51:8 2.M49:1

图十七:鲁堡墓地出土铜印章及线图、拓片(M3:1)

3

铁器

均为带钩,共9件,锈蚀严重,仅有3件能大致辨认出形制。

4

骨器

骨簪2件,豆瓣状物1件。 (图十八)

图十八:鲁堡墓地出土骨簪 1.M12:1 2.M51:4

5

玻璃器

玻璃珠5件。 (图十九)

图十九:鲁堡墓地出土玻璃珠(M59∶4)

6

玉石器

水晶珠1件,绿松石环2件,玛瑙环4件。 (图二十,图二十一)

图二十:鲁堡墓地出土绿松石环(M51:3)

图二十一:鲁堡墓地出土玛瑙环

1.M5:11 2.M51:1

(三)分期

根据随葬器物的类型及形制演变,战国墓中可以进行分期的有12座。根据地层关系、器物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包括M12、M58。年代可定为战国早期偏晚。

第二期包括M5、M34、M39、M54、M55。年代可定为战国中期偏早。

第三期包括M10、M33、M38、M51、M59。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

其他墓葬从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看,与上述墓葬的年代大致相同,亦属于战国时期。墓中虽有器物出土,但不易判定其准确年代,期别归属不详。

三、结语

(二) 战国墓是本次考古发掘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墓葬。其中能够进行分期的有12座,可分为三期。从形制特征来看,战国墓中出土器物属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器物,葬俗亦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虽然多数墓葬的葬式属于屈肢葬,具有秦文化的特点,当是受秦文化影响所致,但墓中均不见关中秦墓中常见的蒜头壶,因此,该墓地应是吸收了秦文化因素的中原文化遗存。根据文献记载,战国早期新乡属于卫国。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新乡及临近地区成为魏国的版图。公元前266年后,该地区被并入秦国。结合墓地的年代来看,鲁堡墓地应属于魏国。本次发现的战国墓面积均在7平方米以下,随葬器物中不见铜礼器,仅有仿铜陶礼器,一些墓葬随葬有玛瑙环、绿松石环等装饰品,有的随葬铜(铁)带钩,整体而言,随葬品的规格较低。据此判断,墓主应属于当时的平民阶层。在布局上,鲁堡墓地有的战国墓葬布局规范,且发现了异穴合葬墓,对于研究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墓地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

Hash:c5ebaac481958fb7c94d08cc673dfcb71ff7b729

声明:此文由 叨叨三国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