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老兵立碑守墓 守护烈士50余载

新华社照片,泗县安徽),2021年4月2日

伤残老兵立碑守墓 守护烈士50余载

4月1日,赵贤军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里。

四季如风,扫过那片被壮阔淮河贯穿的皖北平原,拂过那位拄着拐风雨无阻守护陵园的老人。

老人名叫赵贤军,今年75岁,安徽省泗县大杨乡人。他1964年入伍,服役期间意外负伤,被认定为一级伤残军人。1969年,他退伍返乡,得知家屋后的土堆里葬着淮海战役灵璧战场牺牲的387名无名烈士。他当时就下决心,要为这些烈士立碑守墓。

“虽然我残疾,但我是军人。退伍不褪色。我一定要为这些烈士做点什么,让后人不忘历史,缅怀先烈。”赵贤军说。

1970年起,赵贤军在这里接连竖起了数块手写的木碑和简易石碑,但这些碑均耐不住日晒雨淋。2005年,赵贤军决心要让烈士有个永久的“家”。他便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到处募捐,用这些钱选石料、碑座,请人撰写碑文,并在陵园种下树苗。邻里乡亲也深受感动,纷纷提供帮助。当地政府得知此事,同样大力提供支持。

2008年,一块正式的纪念碑终于立了起来,而后一块块大理石碑、英灵纪念亭和石牌坊等陵园设施相继完工。如今东赵集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逾古稀的赵贤军老人虽行动不便,但每天坚持拄着拐或是由老伴推着轮椅到陵园清理杂草,打扫卫生,整理花篮,擦拭墓碑。同时,老人一直在多方联系,希望摸清烈士的姓名,帮烈士“寻亲”。

赵贤军50余载义务守护着这387名烈士英灵。“身为中国军人的荣耀是我的不竭动力,有生之年,我都会陪伴这里的烈士英灵,宣扬先烈事迹,找寻烈士的亲人。”赵贤军说。

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4月1日,赵贤军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里擦拭墓碑。

3月31日,赵贤军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擦拭墓碑。

4月1日,赵贤军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清除墓碑前的杂草。

4月1日,赵贤军在泗县大杨乡的家中回顾曾经入伍时的老照片。

4月1日,赵贤军和老伴吴侠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里打扫卫生。

4月1日,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赵贤军倾听前来祭奠的泗县黄圩镇中心学校的学生代表发言。

4月1日,赵贤军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里的亭子休息。

4月2日,赵贤军走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

4月2日,赵贤军在泗县大杨乡的家中翻看寻找烈士家属相关线索的笔记本。

4月1日,赵贤军走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里。

3月31日,赵贤军走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里。

4月1日,赵贤军在泗县大杨乡东赵集烈士陵园前清理花坛中的杂草。

Hash:9fdcf7591a00f861c1f1c17dd3cdad5020089459

声明:此文由 新华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