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瓷器为何屡屡上拍,明宣帝的极致艺术

据记载和资料,由于宣德皇帝朱瞻基是位爱古赏古的天子,在他的十年里,十分重视瓷器生产,而且新创品种不断,据有关资料显示,宣德朝景德镇官窑在当时每月生产三十余万件,一年就是四百万件,那么十年呢!这其中还不包括外销瓷以及民窑产品的产量。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1398-1435)

宣德皇帝朱瞻基(1398-1435),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史称"太平天子"。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书画作品当作图书赠重臣,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宣德一朝虽然仅持续了短短的十年(1425-1435),但是由于宣宗全力发展生产,提倡艺术创作,使社会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长进。当时绘画、书法以及瓷器漆器、铜器等各种艺术门类都有辉煌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宣德年间御窑生产上,烧造出数量惊人、品类丰富、独步瓷坛的“宣德官窑”佳器。从杯、盘、碗、锺、罐、瓶,到尊、觚、缸、斗、浇、洗、壶等应有尽有。每一种类中又划出了诸多分类,如壶,就有僧帽壶、执壶、葫芦型扁壶、贯耳壶、莲瓣纹 滷壶、桃形壶等等。你能想象到的,它必有生产,你想象不到的,它照样呈现出来。

色釉上更是丰富多彩,青花、青花釉里红、珐琅彩、宝石红、宝石蓝、霁蓝、洒 蓝、矾红、黄釉、绿釉、紫金釉、仿哥釉、仿汝釉、仿龙泉釉等等不一而足。数量更是大的惊人。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宣德八年,“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 一次即达44万3千5百件”。还不包括龙凤纹饰之外的其他种类。

宣德官窑有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朝廷派官员督陶,负责宫廷用瓷的生产,特别是对贡余品、次品管理近乎苛刻。督陶官张善“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馈其同列”。宣德二年(1427年),为了整肃纪律,杜绝官窑贡余品的外流,宣德帝将督陶官张善处以极刑,将所有贡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既维护了皇权的威严,也“打”出了官窑瓷器的至精至美。

这么多型制,这么丰富的色彩,如此恢宏的数量,是否影响了它的应有价值?因收藏界历来有“物以稀为贵”之说。但是,这条定律恰恰在宣德官窑器上没起到太大作用。凡到代的宣德官窑佳器,在之后的历朝历代,直至当今中外收藏界均是热捧的品种。在国际大拍上动辄过千万,甚至过亿。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型正、色绝!

官窑上书本朝款最早在宋时,但都是书在底部,包括永乐款(以刻款居多)。只有宣德朝不拘一格,视器物而定,底足、外壁、口沿等均可出现。也有少量不落款的。但宣德八年以后,几乎全落“大明宣德年制”款。官窑 上书款和选择书款的位置,并非制瓷艺人或督窑官可以随性左右的,没有皇帝的首肯,是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的。能不按前朝之制,随型而书,此例虽小,但也可说明 宣德帝的不拘一格的独特作风。敢闯前朝之无,破先帝之例,其为文为政均可见一斑!

Hash:8b8b5d66d84d9846a0d95a657c84f927b5920ffb

声明:此文由 甄亿古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