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大宗祠:台湾李氏后裔的心灵家园

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长期交流合作协议书

李氏大宗祠正门

李氏大宗祠正门

李长增介绍宗祠概况及与台湾交流大事纪

各地裔孙谒祖时送的匾和花镜 

(海峡之声网 江德能 实习记者吴华斌)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有座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的李氏大宗祠。该祠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而建造的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历经170余年的风雨,至今仍保存着原形原貌。

据李氏大宗祠管委会主任李长增介绍,宋宝庆三年(1227),曾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的李火德来到上杭,看到山川秀丽,民情淳朴,于是定居在胜运里丰朗村(今稔田镇丰朗村)。李火德和夫人伍氏,勤劳俭朴,正直善良,孝友忠信,乐善好施,在当地深孚众望。由于伍氏未育,夫妇年老无子,63岁那年,由伍氏亲自操办,聘娶本村陈梅山19岁的女儿为侧室,婚后连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和二女:桂英、淑英。

李火德在87岁那年因病去世。逝后,长子三一郎迁往胜运里大坪湖(今稔田镇大湖村),开火德后裔“游湖”之先河;次子三二郎考取元朝至元甲午科(1294)武举,选任赣州象湖镇(今属江西瑞金市)都阃府职,后携家人定居于广东程乡宝山(今属广东梅县);三三郎先移居胜运里杨梅洞(今稔田镇梅镇村),随后又携一子四五郎再迁广东程乡溪口(今属广东梅县),而另一子仕宝则迁到漳平永福李庄定居。

李火德裔孙不断向外迁徙发展,分布在大陆十几个省份百多个县(市、区)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英、美等13个国家。台湾现存的绝大多数李氏旧谱都奉李火德为“南迁入闽之祖”。1959年,台湾的李氏家族汇集过去的各种旧谱,合力编纂了一部《李氏族谱》,该谱指出:“独火德公,即我南下之始祖也”。台湾李氏宗亲总会编的《李氏源流》也说:“其徙居闽粤两省者,且多同为火德公一脉。”“而且,台湾的李氏宗祠,绝大多数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说台湾李氏很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后裔。”李长增介绍说。

李长增说,李氏大宗祠全貌呈现“蜘蛛结网”状,喻示李氏后裔以此地为中心闯荡四海,播迁五洲,却又牢记祖宗德泽,慎终追远不忘根本。“我们的宗祠有104间客房、26间客厅、三栋大厅,每次宗亲回来,都会在这里住上几天,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客房在历代管理人员的打理下,温馨如故。”谈及宗祠庞大的规模以及派下裔孙的繁盛,李长增显得特别骄傲,他指着宗祠两旁围屋墙上所挂的各地裔孙历年谒祖时送的匾、花镜告诉记者,这3000多块的匾、花镜当中,有不少是台湾乡亲送的,“这块‘饮水思源’是台湾知名人士李志仁的父亲李仰苏先生送的,还有李哲源先生的‘源远流长’、桃园等地李氏宗亲会的‘两岸同根’‘寻根谒祖’‘祖荫远裔’‘永怀祖德’‘水源木本’等。这些都是李氏裔孙慎终追远、崇宗敬祖精神的集中体现。”

台湾李氏宗亲还时刻关注着李氏大宗祠的维修和建设。从宣统元年(1909)到20世纪90年代直至21世纪以来,包括台湾桃园、宜兰等地的诸多李氏裔孙每次回大宗祠祭祖,都会向宗祠捐款。而李氏大宗祠管委会则将台胞的捐款用在宗祠的修道路、打水井、铺水管、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勒石纪念。

李氏大宗祠是李氏后裔的心灵家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李氏后裔跨越海峡回祖地寻根谒祖。台湾李氏宗亲会理事、曾任桃园县桃园市市长的李哲源先生分别在1990年12月和1991年3月组织了124人和85人的寻根祭祖团,到李氏大宗祠祭祖;1992年3月以李传田先生为团长的台湾桃园县中坜市李氏祭祖团180余人到李氏大宗祠祭祖;1993年2月,由国际著名古建筑师李重耀先生和台湾延升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延耀先生率领的李氏后裔祭祖团一行16人来到李氏大宗祠,跪拜在始祖火德公神位前,古稀之年的重耀先生声泪俱下,虔诚之心令人动容;2001年5月,李传田先生再次组织56人的祭祖团回上杭祖地祭祖;2006年3月6日,由李势明先生带领的台湾李氏祭祖团一行34人,冒雨到火德公和伍、陈太婆墓地祭拜,尽管墓地积水,他们仍行三跪九叩大礼。

“从1990年开始至今,每年都有十几个团队几十位、数百位的台湾李氏裔孙回上杭祖地寻根谒祖。”李长增说,李氏大宗祠已经成为联系海峡两岸李氏后裔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2015年3月,上杭李氏大宗祠与台湾李氏宗亲总会缔结了《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长期交流合作协议书》,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常态化交流合作。我们这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的团结,去共同实现民族复兴之伟业。”

来源:网络

Hash:47baf55d1f3641cc3e34f71c9cfbc8799f7f1487

声明:此文由 天下李氏一家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