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乡镇图书馆竟是梅县松口图书!

中国,“图书馆”一词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并与藏书楼等称谓并行使用一段时间。1900-1911年,正值公共图书馆运动时期,地方士绅创办公共图书馆成为当时的一个主流。

上世纪30年代初,松口中山公园动工兴建,后在其北面中心位置兴建了图书馆。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之称,这里曾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其中的梅县松口图书馆,被著名学者黄俊贵先生誉为“中国最早的乡镇图书馆”,与“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云南腾冲县和顺图书馆以及“民国乡村图书馆的翘楚”的江苏无锡市大公图书馆齐名,在中国乡村图书馆发展演进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松口图书馆老照片

1902年,绍兴乡绅徐树兰,创办了古越藏书楼并向社会开放藏书,拉开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序幕;1904年,湖南湖北分别创办图书馆,成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而梅县松口图书馆的建立,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

孙中山先生在松口留影

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各地发展革命团体时,非常重视图书报刊的作用,倡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作为其传播革命思想的文化阵地。松口作为辛亥革命的摇篮之一,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等人,积极主办初级师范讲习所,倡设体育会,招揽贤才,开启民智。1908年,同盟会成员丘哲、谢良牧、梁鸣九等人在松口组织公裕源商号(公裕源米店),成为同盟会成员进行革命联络的秘密基地,后改为松口书报社,此为松口图书馆的前身。

松口元魁塔,是梅州自古文化繁盛的见证

1909年,清政府迫于各省公共图书馆的建立,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图书馆章程《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明确规定统一冠以“图书馆”名称。顺应潮流下的1912年,松口书报社正名为“松口通俗图书馆”,以启发民众通俗教育知识为主,管理模式改变“存古”传统,着力于“开新”,读者对象以革命进步青年、学生为主,亦向平民免费开放,这与当时新图书馆运动倡导模仿欧美新式图书馆,打破传统藏书楼“藏而不用”的格局相一致。

丘哲(1885~1959年),原籍梅县松口镇

1925-1937年,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兴盛时期,松口图书馆的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1934年10月,丘哲、饶一梅、张作新等有识之士,以教育会名义发动社会捐资,择于中山公园北面中心位置兴建新馆,于翌年落成,并在松口火船码头建十间店铺作为馆产。新馆占地6000平米,二层楼487平方米,初期馆藏各类书籍有10000余册,杂志30多种,报纸10多种。从新馆建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图书馆运营良好。

松口古镇风光

1954-1984年,经历了大跃进,十年文革等运动,图书馆发展停滞。1985年,松口图书馆重新装修并向社会开放。1991年,松口图书馆再次重修,美化馆舍环境,又由香港裕华国货有限公司捐款30万元在主楼两次加盖694平方米新楼,形成 “品”字形建筑格局。至此,松口图书馆步入了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黄金时期。

几经修葺、幽雅静洁的松口图书馆

百年沧桑,纵观松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见证了松口文化的繁荣与衰落,也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今天的松口图书馆,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在开启民众智慧、推行社会教育的大路上越走越宽阔。

本文源自梅州日报,由小远远整理编辑。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ash:1300054ac63b570bdab4711311ad5e69a6f5f74a

声明:此文由 掌上平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