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田坑古城“悠然见南山”

田坑古城全貌。

城门上有两个用作防御的枪眼。

家族荣耀史已经浓缩在田坑古城的“大夫宗祠”里。

古城内的城墙。

大夫宗祠。

家族名片

惠东县多祝镇长坑村田坑古村落(俗称田坑古城)陈氏始祖陈有信,明成化年间因避战乱从南雄珠玑巷到南山下开居。陈氏八世组陈西峰于清初卜居田坑,将家族发展壮大,在300多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10个“大夫”,显赫一时,使得田坑古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夫第”。九世祖陈大绩“富奏百万、治理黄河”并善及乡里,为田坑古村传奇人物。

“采荔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初夏,村前村后的荔枝树梢开满了白色小花,淡香浮动,静静安躺在惠东南山脚下的田坑古城,迎面是横亘百里、峰高林密的南山主峰牛皮嶂,村前一水萦绕、田畴交错,村后翠竹成排、果木婆娑,一派岭南田园胜景,俨然有“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在惠东当地,田坑古城还是一座人文富矿。在1.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陈氏家族修建起以“大夫宗祠”和“进士第”等为代表的四合院式民宅20多座及众多房屋,使得村落变为“古城”,而在300多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10个“大夫”,显赫一时,因此,田坑古城堪称“大夫第”。

起源

明代迁居清代发迹

惠州市区出发到惠东平山后,走广汕公路一路往东到达增光,按照路旁“南山漂流”的路牌右拐,然后取小径直奔田坑古村。在穿越路两旁荔枝林立的村道一段时间后,田坑古城很快进入眼帘。恢宏的碉楼、高耸的城墙、厚重的门楼、精致的木雕,还有那光滑的鹅卵石和淳朴的村民,将城市人带入一个洋溢着古风古韵的空间。

规模宏大的田坑古村前望南山主峰牛皮嶂,后靠九龙峰,山下广阔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适合人类生存繁衍,早在明代,陈氏先祖便看上了这片地方。

据2012年编印的《广东省惠州县增光田坑村陈氏启绪祖世谱》(续)记载,田坑陈氏启绪祖(即开基祖)陈有信原居广东南雄珠玑巷,明代因避乱南下惠州府归善县,先居南山脚下长坑涧头坑,后又至老田坑、吉塘、三栋屋。陈有信的子孙,在南山下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为家族发展打下基础,在明代先后涌现出五世陈君选 (国学生,骑都尉,诰封“武信将军”)、六世李抱常(岁贡生)、陈洪滔(福建提标前营游击、诰授“武翼都尉”)以及七世陈尔毅(岁贡生,封赠“奉政大夫”)等人杰。

传至八世陈运达(号西峰),已经是清代,田坑陈氏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陈西峰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在此期间,陈西峰开基新田坑(即田坑古城),其子大举营造田坑古城。

据田坑古城内“大夫宗祠”墙壁上镶嵌的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碑文记载,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田坑陈氏十世祖岁贡生陈赞志、候补州同知陈赞琰等修建供奉田坑九世祖 “奉政大夫”陈大绩(号宁斋)、岁贡生州司马陈大年(号静山)的祠堂,又称“宁静二公祠”,该祠堂的落成,也宣告田坑古城竣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陈氏家族在1.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修建起以“大夫宗祠”和“进士第”等为代表的四合院式民宅20多座及众多房屋,傲然立于南山下。

人物

“八代为官,五世十大夫”

回眸田坑陈氏家族最显赫的历史阶段,正如陈氏谱牒所说的那样,“本宗自五世至十二世,阅明及清,八代为官,(其中)七至十一世,五世十大夫”。陈氏家族10个“大夫”中,为8个“奉政大夫”和两个“奉直大夫”,官阶正五品和从五品,最为特别的是九世共出了5个“大夫”。

翻开《惠州府志》和《归善县志》,都不难找到田坑人的传记。这些承载着田坑荣耀的“大夫”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人称 “陈百万”的陈大绩和他的次子陈赞熙,以及他的侄孙陈耀东。

据清乾隆《归善县志》,陈大绩“笃友爱好施予”,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凡是有益于公的如修桥筑路等事,他都愿意慷慨解囊。清雍正四年(1726),家乡闹饥荒,他就拿出一千五百石谷子减价出售;12年后又是饥荒,他则拿出五六百石粮食,按户散发给百姓;到了1757、1758年的大饥荒,当时陈大绩家中粮仓已无余粮,他还命人到远方采购粮食,来赈济乡里人。陈大绩的善行得到知县陈哲的赞赏,被后者表彰为“尚义先声”。受其恩德的乡里人更是罗列他所做的七桩善事,上报到抚院,广东巡抚王安国赠他一块“乐善不倦”的牌匾,让他挂在大门上,以光耀家族。令人遗憾的是,这块牌匾已经缺失了“倦”字。但是,这并不影响陈氏家族乐善好施的家风。

据陈氏谱牒记载,陈大绩因曾有“富奏百万,修治黄河”之举,死后被诰封为“奉政大夫”。有其父必有其子,据清光绪《惠州府志》,陈大绩次子陈赞熙在山东济南府同知时,“所至皆有清名”。陈赞熙死后也被诰封为“奉政大夫”

至于陈耀东(字铎),则是陈氏家族众“大夫”中官运最为亨通者。陈耀东“少有远志,落落自豪,学习吏治,工笔札。被按例选入京城任职后,陈耀东以一手雄健而端庄的书法深受成亲王喜爱。此后陈耀东出京任官,先后在三州四县任官职。最后因为政绩卓异,被先后提拔为代州知州、山西知州、直隶州知州、署雁平兵备道,官至五品。陈耀东还是田坑陈氏录入新版 《惠东县志》人物传中的惟一一个“大夫”,“军功加四份,纪录十七次,诰封奉政大夫”。

这些家族荣耀史已经浓缩在田坑古城的“大夫宗祠”里。陈耀东之后,田坑陈氏涌现的人物均则较为平淡。

古城

“庭院深深深几许”

陈氏家族营造的田坑古城是今天惠东境内一座比较大型且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布局对称有序、构思精巧、风格独特,美观庄重。村内有18条古朴的巷道、架构精致的围龙屋、恢宏的碉楼、高耸的城墙以及近400间房厅,具有很高的文化保护价值。早在2008年,田坑古城古建筑群就列入了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田坑古城入选第二批 “广东省古村落”名单,在省内小有名气。

惠东县博物馆馆长吴旭辉介绍,省文物考古专家考察田坑古城时评价它是一座融合了广府、潮汕、客家3种风格的古代客家大屋,古朴庄重,特别是它还利用红砂岩做墙基,这是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在前几年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会上,明代建筑风格是田坑古城获评的最关键因素。

一个古村落为何称之为古城?原来,鼎盛时期的田坑古城共有近400个房厅,能住下100多户700多人,故被邻村称之为“城”。另外,从田坑的建筑规模与特点来说,称为城也不为过。

田坑古城的门楼设在东面,榜书对联 “雨露承恩日,风云际会时”,横批“紫气东来”,颇有气势。大门两侧正是用青砖或三合土筑起高大坚固的城墙,城墙上有望楼(碉楼)。这些有着镬耳封火山墙的碉楼原本有7座,分别坐落在城墙的四角和左、右、后面的城墙之中,再辅以村前的半月形池塘,在古代建筑学上名之为“七星伴月”。不过据田坑陈氏十八、现年70岁的退休教师陈富达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误以为这座坚固的田坑古城是军事要地,竟扔下炸弹,将古城西南部分的房屋和城墙炸毁,4座碉楼也因此毁于一旦。如今,东北角城墙根1米多处有数道痕迹,村民说这是日军当年用机枪扫射时留下的。

从门楼大门跨入,纵横交错的城内巷道给人们带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视觉冲击。这些巷道均由河里的鹅卵石铺设,朴实无华,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无比,行走其上,仿佛将历史踩在脚下。大门左侧(南面)民房多为单幢结构,右侧(北面)则为四合院式住宅,镬耳封火山墙,显示着主人的家势。南面的民房显得较破旧,个别无人居住的房屋,屋顶已坍塌,然而,部分建筑的残垣断壁掩盖不住古城的气势和精美。

宗祠

小巧精细的大夫宗祠

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大夫宗祠”,又称“宁静二公祠”,是田坑古城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建筑坐西向东,硬山顶,三开间7.16米,二进深12.8米,院落式四合院布局,小巧玲珑,墙体用青砖砌筑,第一进为门厅,设有屏门,一、二进之间以天井过渡,天井两侧设置走廊,左右两侧墙体上分别嵌有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和《祠堂条规》石碑,后进为抬梁式架构,厅后壁设神龛供奉陈氏先祖。

据陈富达介绍,抗战时,日军飞架炸毁了“大夫宗祠”旁边的陈氏宗祠,于是,“大夫宗祠”便成为了田坑陈氏的总祠堂了。田坑陈氏后人若有添丁,必到祠堂添灯祈、祷祖宗庇佑平安,过年、祭祖等时岁,陈氏子孙也会回来祠堂祈福。

“大夫宗祠”大门门楣上的匾额,楷书“大夫宗祠”,用实木阳刻,古朴端重,尽管字面已经掉漆,但没有人否认这个匾额的艺术性。“这是真家伙,是先人在建祠堂时留下来的真品。”

在“大夫宗祠”香案下面,7对排列整齐的功名牌匾上书陈氏祖先的各种官衔。功名牌匾排列的神龛下,一块木板书写这一个创意“寿”字。据称,田坑“陈百万”陈大绩曾游太湖,有人在湖底捞出一些物件,刻有此“寿”字,陈大绩甚为喜爱,将此字临摹带回乡中。“大夫宗祠”建好后,这个大“寿”字又铭刻在神龛下方,成为对一族人的祝福。

相关新闻

田坑古城 人文富矿

时过境迁,昔日地处僻壤的田坑古城今日已经成为南山旅游线路中颇受欢迎的一环。看罢佛教圣地龙岩寺,玩罢南山漂流,外地游客自然不会错过近在咫尺的田坑古城——— 建筑布局有序、精巧,排列整齐、美观端庄的田坑古城。一批批来自各地的旅游团和自驾游游客让田坑古城热闹起来,村民对手持相机的游客已经习以为常。

好奇的游客给田坑古城增加了生气,世代居住古城的陈氏后人却并不乐观。田坑古城居住着的陈氏后人,大多数都是妇孺和老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渐渐从“城堡”中跳出围城,走出乡村,住进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更多的本地村民,在古城附近新建楼房,鞋子敲打鹅卵石发出的脚步声,妇女浣洗古城前面半月祠的情景以及农耕时代的欢歌,渐行渐远。虽然,田坑古城已成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至今还是没有维修资金,眼看着田坑古城遭受雨水冲刷,越来越残败,但陈氏后人却无能为力。

但毕竟,田坑古城是独一无二的。吴旭辉说,惠东多祝恰好处于广府、潮汕和客家交界地带,这使得田坑古城具有3种区域的建筑风格。“镬耳封火山墙是广府风格,大部分木雕石雕是潮汕风格,整体布局则是客家风格。面积这么大、且建筑风格为明代的古民居群落,这在广东省找不出几座来。”

虽然田坑古城没有 “乔家大院”那般规模气派,但城内的四合院小巧气派,考究华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这是不是寄托着建造者对中原故土刻骨铭心的眷恋呢?

从历史价值以及建筑价值来看,田坑古城,确实是一座不可多得的人文富矿。

Hash:81d01f246fe4c170448b4ff828c6dae5c6c5b8c9

声明:此文由 东江时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