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47家博物馆密度居全国前列

东濠涌河涌博物馆。资料图片

■案例

长期以来,博物馆都是以“公”字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受限于地方财政压力,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常常遭遇资金“瓶颈”。

越秀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中心城区,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有各种类型博物馆(纪念馆)47家,博物馆的密度位居全国前列,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活化?越秀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越秀打出政府先期投入、吸纳社会资本、鼓励街道自主创新这三套组合拳,整合资源建设新型博物馆,鼓励部门、街道和民间力量进行各种尝试,先后打造出东濠涌河涌博物馆、东平大押典当博物馆、北京路考试博物馆、光塔街民族博物馆等25个各具广府文化特色的微型博物馆。

记者观察到,这些藏身在社区内的微型博物馆,“螺蛳壳里作道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一种亲民的面孔迅速吸引了社区内的群众,唤起了他们的城市记忆,带来了一股“微博”风,初步探索出一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以东濠涌河涌博物馆为例。在2010年迎亚运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越秀区把东濠涌边纳入拆迁的两座民国时期红砖小楼当作“宝贝”保留下来,并将其纳入东濠涌治水总体工程,争取资金将其打造成国内首家以河涌为主题的博物馆。

东濠涌博物馆建设资金来自政府,但运作走的是“平民路线”,馆内的许多藏品都是街坊“献宝”,开馆以来平均每天人流量达2000多人。正在推进整治工程的区家祠、青云书院也采取了政府先期投入的模式。

越秀区探索的另一办法是搭建平台吸纳社会资本。2008年,越秀区以清代老当铺东平大押为试点,采取公开邀标方式引入社会力量保护和利用文物,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国有文物资产社会化运作的突破。

去年11月初,越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草拟了《越秀区民办博物馆(艺术陈列机构)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征求公众意见,其中提出,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每年受补助的金额最高可达40万元。

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Hash:cf31f8eb591a8aa24cb287ada9c8cdb786c0dd0b

声明:此文由 南方报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