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小歌班,深入人心的戏班子,又贯穿越剧的始终

小歌班,是越剧从曲艺演变成戏曲诞生初期之名。第一副男小歌班为钱景松李世泉班。因所唱的“呤哦调”与山歌小调相似,故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

越剧的诞生以及后来小歌班的产生和“落地唱书”有关,“落地唱书”进入20世纪初,上下档配对,表演有主唱、轮唱、对唱、对白,角色之间有呼有应、有交流,人物性格更趋明朗。艺人们为丰富表现力,向绍兴大班学习,运用“五色嗓音”即小口、本喉、大嗓等不同嗓音演唱,以区别生旦净末丑行当和体现角色男女老幼之分,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接近于演戏。

小歌班南派艺人演出后,北派艺人除马潮水、张伯初、张康荣等接着组班外,马塘村也组成戏班,演员有郑小火、马阿顺、卫梅朵、金荣水、金锡钊、金世刚、姚方松等。王海金、金文潮、李岳赍等在后朱村组班;任阿求、任水炳等在崇仁组班;赵海潮、张福奎为首也于崇仁组班;还有下相村的相竹然、相金焕、相竹生的戏班,谢碧云、相元祥的戏班,黄云仙、裘凤山、一枝梅的戏班,相继成立。

之后,嵊县剡溪两岸又有俞存喜、张瑞丰、姚毛头等各自拉队伍组班。据老艺人俞柏松在1956年说:“小歌班到1907年,不到一年之间,剡溪两岸已有二百多副,当时他们都以七八人为伍,挑着一副“豆腐皮”担奔波于乡间。

小歌班这一新生事物因何发展如此迅猛,遍受农民欢迎。所演剧目内容与广大观众思想吻合。如《十件头》,描写青年男女间真挚纯朴的爱情,姑娘劝情郎不可去做烟酒赌嫖、抢骗偷盗等十件事;《蚕姑娘》则歌颂金、银姑娘勤劳养蚕致富;《懒惰嫂》是批判了好吃懒做的农妇;《赖婚记》对欺贫爱富、图赖婚姻者进行鞭挞,歌颂忠于爱情、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情操。

小歌班演出虽没大锣大鼓的剧烈武打争斗,可他们所表演的,贴近生活、真切细腻、生动活泼,农民观众看戏如身临其境,可亲可信,能紧扣心弦。

小歌班从1906年诞生至今只有90多年历史,与其他老大哥剧种相比实是“小弟”,它因何发展快,并成为全国性的地方戏大剧种,根本原因是“善于不断学习,勇于继续创新”。

Hash:98688cfacf07e3e4c9e38690a2c4d1a09bf3840c

声明:此文由 作家云冗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