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连江马鼻一个村有这么多现存的唐宋历史遗迹

马鼻东邨,现名东湾村,由东川、湾头、半塘、鲤溪四个自然村组成。唐、宋、明、清时,东邨是五贤乡驻地。五贤乡统辖保安里、安德里、建兴里,集政上里、集政下里。经考古调查,鲤溪、上洋里发现有“贝丘遗址”,在鲤溪西北面,还发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上洋里古村落遗址

唐时期,福建道教名人章寿,还有临水李奶夫人,都是出生在这里。唐末,畲民从马鼻道上岸后,雷、蓝、钟三姓,最早都在鲤溪上洋里周边村庄定居,例如:上洋里、外窑、真茹、馆读、上、下牛洋等村,有的现在还居住在这些地方。悠久的历史,给这片土地留下无数的文化遗产。至今依然可以目击的,个个可圈可点,足以让人惊叹不已。

贝丘遗址

(上洋里溪流

(上洋里三溪口石涧)

2014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在馆读、鲤溪进行考古调查时,在馆读黄岐屿、上洋里、鲤溪村西发现贝丘遗址,年代为4000至5000年前,并决定在附着量比较大的黄岐屿进行考古挖掘。挖掘结果,共出土石器32件,石器多为打制粗磨,有些仅经打制,少量经过精细磨制。器形主要是锛,还有砺石、镞、凿等。另还采集和出土14件石片石器,不辨器形,有的仅经打制,有的局部经磨制。因此,福建开始有人类出现时,马鼻一带就有原始人类活动。

商周遗址

(鲤溪湖库)

(鲤溪石潭)

2014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在上洋里调查时,在鲤溪村西北面,鲤溪水库东侧,发现远古陶片。陶片在省博物馆,通过科学检测,专家研究,最后鉴定为商、周时期。现在陶片和鉴定报告,都陈列在省博物馆内。因此,现在鲤溪库区一带,至少在远古的商代和周代,就有一定规模的村庄,早在3000至3500年前,中原文明就进入了马鼻。

(鲤溪湖区鳖山)

(保存在省博物馆内的鲤溪商、周时期陶片)

陆路古道

(外窑岭上段)

(外窑岭中段)

上洋里古道历史久远,在透堡岭尚未建成前,上洋里古道,是罗源湾西北岸一带人走出去的唯一陆路通道,从闽东和罗源进省府及连江等地,由水路改陆路,上了鲤溪道头后,陆路走的也是这条线。因为是必经之道,历史上,在上洋里的老鸦崖,还有外窑半岭对面岗,先后出现打劫的山寨,至今尚有遗址。目前,古道保留最为完整的,就是外窑岭。外窑岭头到七佛坑,全长约10里,高差400多米。这条远古开通的古道,从陆上打开了早期马鼻人与外界交流的窗口,给马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外窑岭全段)

(外窑岭起点段)

正溪斗门

(正溪北达牛洋龙井

(正溪西起上洋里八卦臼)

马鼻正溪,古称马鼻塘,流域面积54.5平方公里,水头落差510米,马鼻塘西起上洋里八卦臼,北接牛洋龙井,在鲤溪村口汇集。八卦臼和龙井,水源充足,不管旱情多重,两地水潭里的水都是满盈的,历史上,正溪从没有断流的原因,就因为这。正溪源头段修于唐宋时期,全长修建完成在元、明间。正溪沿着山势,向保安里各村前头延伸,东湾湾头设匣分洪,灌溉横路洋水田,到庄边村西北面,建匣头桥,将水分流,一支分到北面,灌溉辰山洋水田同时,沿着大中山北侧,经辰山村,进入海湾。主流则沿着庄边村前,经林厝前,进入马鼻墙兜村中的葫芦湖后,再度分流,一支往南,经南门村后入海,另一支往北,经横厝村后入海。溪全长二十多里,集风水、灌溉、分洪、饮用,观光于一体。是省内乡村少有的系统人工水利工程,堪称一绝。万历三年,正溪斗门头重修时,时任连江知县的钱九思,还专门写了重修碑文。

(东湾村南面斗门头)

(明万历间连江知县钱九思立的重修斗门碑石、碑文)

保安宋桥

(保安桥全景)

(保安桥全景)

保安宋桥位于鲤溪东南村口的大王宫前,是古代五贤乡安德里等南面村庄进入东邨的通道。桥始建于宋代,桥为南北走向,三孔,花岗石砌建,条石直铺。桥栏为全封闭式,中有竖墩,方型的,竖墩与竖墩间,用大石板条侧立为栏。右边的石板栏上,刻有碑文,“大明弘光乙春正月初”重建等字。古桥至今保留基本完整。古桥的正前面,隔着一条道,立有一块青石碑。石碑曾经被村民抬走,劈成两片盖猪圈,后来只找到一大半,还有一小半至今下落不明。碑题原为“宋保安桥碑”,因为少了其中一部份,所以,现在树起来的,只剩下“安桥碑”。

(保安桥桥栏)

(清代重修保安桥碑记)

七佛岩雕

(七佛寺内北宋七佛石雕

鲤溪上洋里七佛寺内,有七尊佛像,凿刻于3米多高的岩壁上,面向西北。正中一尊佛像高140厘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两眼平视,左手前垂,平放在左膝上,右手向前上举,托一宝珠于右肩下,神态肃穆。两侧各立3尊侍从,高约150厘米,两前侧各立一尊持剑金刚,后两侧各立两尊合掌佛像。《连江文物志》记载:七佛为宋代雕造,中间坐像为释迦牟尼佛,佛像所在地为七佛庙遗址。岩刻造像或因镇守溪源而设,估计先有佛像后建庙。地下出土有宋代莲花佛像砖2块、葵花形瓦当1件、陶罐1件。

(上洋里七佛坑)

唐宋古寺

(始建于唐广明元年的永兴寺)

(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二年的保国寺

根据嘉庆版《县志》及《三山志》记载,东邨留下的唐宋寺院有六座。其中,文泉禅寺最早,建于唐广明元年(880)。文泉禅寺,古称永兴寺,位于东湾村牛洋山(俗称东湾坑园里下牛洋)。1960年建牛洋水库时,挖掘出写有“永兴寺”三个字的石牌。其次为仙踪寺,又称“仙踪院”,坐落东湾村鲤溪水库北侧的田螺坪山,五代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16年)建;保福寺,坐落东湾村龙头山牛洋岭半山腰,宋乾德四年(966)建。罗汉寺,东邻仙踪寺,位于鲤溪水库西北侧,宋开宝元年(968)建。报国寺,原名安国寺,又称“前寺”,坐落东湾村老爷山麓,寺院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革命战争时期,闽东革命的许多秘密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邓子恢,陶铸、曾志、杨而菖、陈兴桂、陈云飞等多次在这里开会,现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七佛寺,位于鲤溪自然村西部的上洋里八卦臼旁,史书虽没有明确记载,但考古专家鉴定寺中岩雕为北宋作品。

(出土的“永兴寺”门碑及石槽)

(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四年的仙踪寺)

来源:张振英

新媒体编辑:笃行

原创投稿邮箱:3150816079@qq.com

海连江:hai-lianjiang

Hash:7490a666096386226225bd9a02853f03640edc64

声明:此文由 海连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