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抢渡湘江战场旧址传扬红色文化

邓文德在文甲洞“红军堂”介绍红军途经此地的历史新华社记者朱丽莉摄

新华社南宁7月9日电(记者朱丽莉、黄勇贤、翟翔)中国广西北部桂林兴安县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85年前,红军长征途经此处发生的湘江战役,给这座小城增添了红色气质,红军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壮烈的一仗,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进入广西抢渡湘江,在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及兴安光华铺英勇狙击国民党桂军和湘军。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最终渡过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战役结束后,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至3万余人。

如今,写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石碑矗立在当年的红军指挥所遗址旁,不远处的界首渡口河面碧水无痕。当年红军战士使用向百姓借来的门板搭成浮桥在此渡过湘江,如今这里建起了公路大桥。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新华社记者朱丽莉摄

溶江镇新文村党支部书记邓文德站在文甲洞“红军堂”内,他面前的石磨及生锈的铁锅、铁铲和大扒锅,是当年留下来的。“当年打仗,一些村民躲避起来,一位刚生产不久的农妇离不开家,也无人照顾。红军在此休整期间,竟安排了战士为产妇煮饭做菜、熬鸡汤。”邓文德说。

邓文德介绍,1985年,新文村开始组建红色文物保护小组,至今收集红色文物120多件。村民将每年12月3日定为“新文村中央红军文化节”,这一天全体党员重温入党宣誓、重走村里的红军路,并举办红色文艺晚会。

“红军有理想信念,他们处处为群众着想。我们现在也不能忘本,忘记就错了。”82岁的兴安县溶江镇佑安村村民徐昭英说,父母及村里老人时常提起红军的故事,这深深影响着她的家庭,3个儿子有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说到激动之处,徐昭英还唱起了红歌,热泪盈眶。感念红军战士的付出和牺牲,她主动搬到山里守红军墓,至今已有几十年,“我把红军当成亲人来守护,坟墓的杂草哪天我拔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来拔”。

徐昭英讲述自己守墓的初心。新华社记者朱丽莉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村坚守红色文化、谋求向前发展,用实际行动来感谢红军战士。”佑安村党总支部书记曾昭磊介绍,全村1350人共有党员59名,年轻人参军入伍的热情也很高。

邓文德介绍,十几年来,新文村的乡亲种过毛竹、罗汉果、百香果等,不少人靠种果富了起来。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多栋两三层高的水泥楼房依山而建,周围尽是绿油油的果树。

当地还兴办红色旅游。兴安人曾建华开设了休闲山庄,推出的多款红军套餐,包括野菜火锅、树根炒蛋等,深受欢迎。他聘用了厨师及服务员共33名,大部分是周边贫困村民及水库移民

“平时员工经常表演红色歌舞,目前正计划推出一些小型情景剧演出,我希望红色文化可以形成更广泛的传播。”曾建华说。

Hash:31e3379733639654eacaa22242c6aa92707688ef

声明:此文由 新华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