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仙岭 |东汉名将马王坳 孝子成仙境域景

当下,在神州大地以“荷塘”为号的地名共有50多个,关于“荷塘”的传说更是多如牛毛,然而,唯有岳塘区的荷塘独成“仙”(有“荷塘仙岭”地名为证)。为何?带着疑问涉足此域,我们发现:岳塘区正凭借着境域内的“荷塘仙岭”及“马王坳”,“巫家拳”与“跛脚仙”,“雷打石”、“黑石头"与"十里冲","中间屋场"与"翰林冲",“仙人打坐”,以及境域内的诸多湿地等人文、地理,强力打造全域旅游项目;岳塘区正依托指方、荷塘、清水等三村域内的“四个农业示范点”、“六家龙头企业”等资源,利用村域内的“五个产业能人”、“六个治理能人”、“三个乡村达人”等的标范作用,结合“三站一中心”科技人才资源,以及“两带”、“七组团”等区域规划,倾力打造“荷塘现代农业示范园”。而且,在境域内的荷塘仙岭,以及仙岭山麓的翰林冲、巫家拳等,正在承接与传递着与众不同的人文与环境。同时,也吸引着我们专程专案探究荷塘仙岭山脉处的景致与人文、地名与地理!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道出了地名与人名的关系。“人生在世孝为先,孝敬父母能成仙!”等传闻传记,在莲城北郊的荷塘街道荷塘村广为流传,也成就了“荷塘仙岭”这一经典地名。

据介绍,荷塘仙岭,地处湘潭市岳塘区荷塘街道荷塘村,海拔119米,是荷塘地区第二高峰(第一高峰为苍雪峰)。荷塘仙岭东西两端分别有一座副山,名“拱卫”,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写的“山”字。

走近荷塘仙岭,整座山脉上的植被呈螺旋圈生长,恰似一张渔网。沿山包往山顶,有“之”字型山路盘旋而上,犹如渔网的网绳直达山顶。山麓的荷塘、指方与清水三个村庄便是仙岭的守护神,也成就了“仙人撒网”自然奇观。通过走读,我们共收录了四个传说:

仙人撒网何仙姑 大小荷塘黑石头

传说一:在大禹年间,荷塘地区为万亩荷花塘,风景秀丽,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天,风云变幻,万亩荷花塘顷刻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荷塘大王速请土龙一跃冲天,禀告玉帝。经查实,原来是天池中的天鹅飞入了天湖中,并与天湖中的鲤鱼精日久生情。恋爱中的天鹅,将天湖叉出一个缺口子,天湖中的虾子、麻拐、鲤鱼、螺斗、甲鱼、马王都从缺口中游出来了。玉帝下令,派李靖携何仙姑下界捉拿作怪的鲤鱼精。

何仙姑用神网罩住了鲤鱼精,但鲤鱼精的情人天鹅精救夫心切,将神网叉出一个缺口子。眼看鲤鱼精头部已冲破神网,为防止鲤鱼精逃脱,何仙姑速请求李靖使用定身法术。何仙姑与鲤鱼精、天鹅精等天庭之物一齐被定住,一同化为山石。玉帝悲愤相交,将天湖迁出天界,将天鹅池贬下凡间。并承诺保此地万年无灾。同时,也就有了境域内的上荷塘、中荷塘、下荷塘,以及雷打石、黑石头等地名。

风水宝地荷塘仙 金丝鲤去仙岭留

传说二:很久以前,曾经有一风水先生路过此地,一眼看出“仙人撒网”这个山包是一块宝地,不禁念出“脚踩仙岭边,手扶仙人肩;谁人能葬此,代代出神仙”。说者无意,听者有意。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将已故的先人坟移葬此。

久而久之,荷塘仙岭因挖破了仙人撒下的仙网,那对金丝鲤见渔网破了,便逃走他乡。于是,仙人、仙网、仙鱼都没了,“荷塘仙岭”仅留"仙岭"其名,而无“仙岭”之实。

孝子成仙倡忠孝 仙人指路地名留

传说三:很久以前,荷塘仙岭山高林密,古树参天,云遮雾绕,灌木丛生。仙岭下有一村庄,村里住着一位孝子。这位孝子早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后来,年迈母亲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孝子心急如焚,四处求医,却终无良方。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从远方径直而来,他对孝子说:你母亲身虚体弱,染疾在身,需常吃泥鳅,方能活命。说罢,老人隐身而去。孝子寻思,这仙岭山高林密,到哪里去找泥鳅啊!老母当真如此命苦?

就在心急如焚时,孝子忽然看到门前那个乌黑发臭的池子里长出一支荷花来,连花带径在风中摇曳,似乎其下有东西在涌动。他挽起袖子,双手伸进淤泥中,竟抓出一条泥鳅来!孝子喜出望外,爬开淤泥,又抓出一条泥鳅。再抓,还有!他把泥鳅洗净,熬好汤,送到母亲床前。

搭帮仙人指点、神灵保佑,母亲吃后,保住了性命。此后,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在污泥中挖泥鳅。挖出来的污泥堆成了一座小山。渐渐地,那个原本不到三尺见方的水池越来越大,竟成了一间大池塘。塘里的荷花越发越多,泥鳅也越长越大,孝子可以撒网捕捞。

多年过去,老母寿终归土。孝子仍手持渔网站立山头,化为了一块巨石,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仙人撒网”传说。

同时,人们赞颂山头撒网的孝子已经上天为仙,故此山便叫“荷塘仙山”。久而久之,荷塘仙岭留传“純孝而成神仙”,“纯孝而成荷塘”的故事,传递着“人生至孝,實在重要”的道理。也有了巫必达先生传道荷塘仙岭山麓,冯氏两兄弟尽孝道等,无不彰显此域的孝道文化(雪阳印记所书的《荷塘仙岭巫家拳,三叉六肘跛脚仙》博文为证)。

再后来,有觅路山人在此问路,仙人曾为其指路,故此景点又称“仙人指路”,也成就指方桥、仙仙姑娘、仙人打网、天鹅池、鹅嘴子、龙洞、鲤鱼嘴、仰天湖、缺子口、螺斗岭、老貌虾子冲(老貌冲)、麻拐塘等诸多地名。便有了现在荷塘街道、荷塘村、指方村与荷塘仙岭等。

东汉名将马王坳  伏波将军忠诚侯

传说四:荷塘仙岭有马王坳,传闻马王坳是东汉名将马援南征时,有“马援南征驻昭山,将其战马厚葬在此山而命名”之说。

马援(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扶风县)人。这位以“马革裹尸”而闻名于世的“光武中兴”名将,于东汉之初,决策陇蜀(今甘肃四川),西平诸羌(汉时中原部落对西北部游牧民的泛称),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北遏乌桓(今内蒙古河套、鄂尔多斯),最后死于平定五溪蛮(今湘、黔、渝、鄂诸省)的前线。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马援奉光武帝刘秀诏令,率军南征,曾屯兵岳塘区境内昭山脚下的昭滩,在此埋锅造饭,卸鞍饮马,故以其姓氏名山,昭山又谓之“马山”。包括昭山在内的苍雪峰,以及荷塘仙岭等,均系马援军随征粮响区。

据清康熙《湘潭县志》载:马山在县东三十里,截江而起,耸立万仞,仰抱湘流,森秀如画,盖邑之华表山也。清•彭而述《湘行记》曰:计汉建元中出师岭外,用遏蛮方,楼船、伏波诸人,罔不取径于此,则湘江一水,固南北战伐之喉也。清•王闿运《昭山》有句:“上有昭滩,名因马援。山潭之号,更在其前。”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冬,南方武陵(今湖南常德)五溪蛮再次暴动,光武帝多次派官兵镇压,结果损兵折将,未能取胜,朝野为之震惊,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朝野惊愕之时,年逾花甲,沙场征战数十年,且饱经风霜,有病在身的马援仍然请求率兵出征。光武帝考虑他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找到光武帝说:“好男儿为国远征,当以马革裹尸还葬!我现在还能披甲上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出征。”并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

光武帝见马援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领兵出征的请求。马援飞身上马,率军远征武陵,奔赴疆场,剿灭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据史料称,由于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逝于征战的军旅中,因荷塘仙岭乃风水宝地,马援将自的座骑殡葬于此,即马王坳处。也应了“马革裹尸”的壮言。

马援南征时,准备载回一车为民治病的薏米到内地推广试种,却被奸臣诬说他搜刮民间的珍珠玛瑙。马援闻知,将薏米当众倾入水中。因此,广西桂林留下了“伏波潭”和“还珠洞”。

马援死后,奸臣们群起诬陷,皇帝偏听谗言,收回了他的“伏波将军”封号,还不准正式入土安葬。其妻和家族不敢冒犯皇威,只好在扶风郡伏波村南将其草埋。直到汉明帝时,诬陷者的阴谋败露,马援的天大冤屈才得以昭雪。汉章帝刘炟(57年-88年)恢复了马援的“伏波将军”称号,并追谥他为忠诚侯。

后来,我国南方各族人民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惟恐奸臣掘坟碎尸,便在广西、云南等地广为建坟筑墓,留下了“马援冢处处多”之言。

据湘潭《湖田马氏五修族谱》和《湖田马氏六修族谱》(初本)记载,马援是东汉名将,因功累官拜伏波将军,曾在湘潭驻军。他的后人遍布全国,湖南湘潭的湖田马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依照族谱记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是伏波将军马援的第五十九代孙。同时,也成就了马王坳、大王庙等地名与人文。

总之,荷塘仙岭无论哪种传说,荷塘境域内的荷塘仙岭,以及仙人散网所述的指方村、荷塘村和清水村域,因有了神仙的庇护,风调雨顺,万年无灾,成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同时,以指方村等三村为基础构筑的荷塘现代农业示范园,正蓄势待发。并将成为湘潭,乃至湖南最具实力的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我们试目以待。

Hash:804d548de99863201ed76971c7eda1b70494dbb6

声明:此文由 捕风与捉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