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红色之旅,吕梁篇|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

山西是一片热土, 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绚丽华章在这里谱写。 当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品味生活的幸福时, 也需要追忆炮火硝烟的战争岁月, 我们不能忘记先烈用生命为我们努力换来的美好生活。 这周,我们将带大家走进吕梁红色旅游景区, 抚今追昔。 站在红色记忆的门口, 放眼望去,黄土高原,红色闪动, 是澎湃奔流在中华儿女身上血脉的颜色, 是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留给我们的永不消失的红色记忆! 寻找光荣梦想,追忆峥嵘岁月! 场馆概况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位于交口县桃红坡镇大麦郊村东山坡上的一个叫做“城门里”的宅院里,距县城25公里,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三进四合院落,每院逐次升高,高差18.79米,共有住房20余间。院内建筑由窑洞式结构和木结构形式建筑组合而成,为一处典型的晋西民居建筑群。门楣上悬挂着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匾额。进入大门,北面的正房窑洞是毛泽东原来的住处,左右窑洞是警卫部队的住宅,现作为陈列室,在这里可以看到介绍红军东征的各种详细资料和一些实物。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是其他领导同志的住处,厢房上建有阁楼与四周高墙相连,是全村的制高点,可远眺近望,便于警戒。南房是食堂兼会议室。1986年8月,旧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链接

红军东征在交口

1936年2月20日晚,红军从北起绥德的沟口、南到清涧县河口,沿黄河西岸100余里的渡口,同时渡河。拂晓时分,红军主力突破晋军黄河防线后兵分三路,长驱直入。黄河岸边到处响起了胜利的歌声。

2月26日,毛主席率领总部机关经石楼义牒、东石羊于3月2日到达交口县后水头

3月3日,毛主席从后水头出发,路经交口、高庙山,行程70余里,到达大麦郊村,设立总指挥部协调各路红军的行动。

3月6日至8日[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分析了当前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时调整了东进抗日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在兑九峪会战的方案。此次会议是红军东征的一次重要战略部署。

3月10日,毛泽东在郭家掌金斗山,亲自指挥了兑九峪大战。两军从日出打到日落,敌我双方犬牙交错,阎军的传令兵竟多次把作战命令误传到红军手中。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着落在毛泽东站立的小山头上,警卫人员极为担心首长的安全,但他却毫不在意。毛泽东的帽子被山风吹掉,警卫人员跑着去捡,毛泽东反而关切地说:“要注意隐蔽,不要往前面乱跑,小心子弹打着。”兑九峪一战,重创了阎军的两个团。

3月12日,在郭家掌召开了抗日先锋军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决定兵分三路:红一军团为右路军,沿汾 和同蒲路南下作战,扩红筹款,相机分兵上党,挺进河北抗日前线;红15军为左路军,北上晋西北,威逼太原,相机挺进绥远、察哈尔抗日前线;毛泽东带领红30军、总部特务团和红81师241团、243团作为中路军,转战晋西,牵制阎军。

3月17日,毛泽东冒雪经城北沟、温泉庙、西岐沟、桃红坡等地,到达双池镇附近的西庄村。红军在西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当得知西庄祖祖辈辈吃水困难时,毛泽东便派红军战士寻找水源,终于打出了一眼“幸福泉”。大家挑着水桶,挨门逐户地给群众送水,年过花甲的老人们翘起大拇指,连声称道:“真是神兵!”从此,这里传唱起这样一首歌谣:“吃水不忘挖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跟着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

4月上旬,毛泽东和叶剑英带领总部特务团及一部电台转战回龙、秦王岭、王上坪、义泉等地,于4月13日进抵康城。毛泽东一面指挥红军作战,一面亲自指导康城的地方工作,发动康城群众创建苏维埃政权,分了地主、豪绅的土地和财物。此时,毛泽东身边只有总部特务团相随。在特务团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说:“我们要牵着敌人的牛鼻子走,减轻左路军和右路军的负担。”毛泽东把特务团分解成小部队,灵活机动地袭扰追敌,使阎军无法摸清中路军的虚实。

一天清晨,毛泽东和总部人员刚刚登上一座山头,就看到尾随的敌军骑兵扬起的大片尘埃。毛泽东不无幽默地说:“敌人欺负我们人少,好!那我们就在这里让他们见识见识。”特务团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把敌人的骑兵打得人仰马翻。夜晚,摸到红军踪迹的敌人包围了总部。炮弹呼啸着落在毛泽东住的窑洞上面,墙壁的泥土哗啦哗啦地震落下来。秘书黄友凤跑了进来,喘着粗气说:“主席,快走吧,敌人朝我们打炮了。”毛泽东却镇静地说:“慌什么,他们又不知道毛泽东也在这里。等一会儿,他们炮弹打光了就不打了。”毛泽东一边抽着烟,一边在地图上勾划着。倏地,毛泽东扔掉烟头,冲着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大声说:“敌人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向我们扑来,只有西边‘网开一面’,那是通向黄河的路。我们不能听从阎老西的安排,要从夹缝中向东迂回。”总部冲出包围圈后,不知情的阎军还在继续向黄河岸边推进,却一无所获。

东征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总结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时,毛泽东曾经形象地用“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作比喻。红军东征是长征的继续和延伸,是抗日战争的前奏和序幕,它的意义非同小可。

一直致力于红军东征研究的石楼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曹哲源,巧用一组数字概括东征的作用和意义:一个东征命令;两支部队(刚开始只有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三场主要战斗(关上、蓬门、兑九峪);召开四次会议(大麦郊会议、郭家掌会议、晋西会议 、赵家沟会议),五十万大洋筹款、物资合计;转战近六十个县(当时的五十余个县,现在按行政划分已逾六十),历时七十五天;扩充红军八千子弟,掀起九州抗日高潮,促成“双十协定”。

红军东征虽然没有实现经营山西、向河北等省作战役跳跃、集中抗日前线的战略意图,但不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延川召开的总结红军东征的军事会议上,毛泽东用四句话来概括东征,就是“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扩大了红军,筹集了财物”。

先说打了胜仗。据资料考证,红军东征在山西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击溃国民党7个师、消灭5个团、缴枪2000余支,进一步扩大了陕甘苏区,打通了神木府谷苏区,破坏了阎锡山经济命脉同蒲铁路

再说唤起了民众。红军东征期间,帮助所到县、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64个;帮助建立群众自治组织21个(不含恢复的和原有的);发展地方游击队30多支,使瓦窑堡会议设想的“开辟晋西五县以上地方为初步的苏区”变成现实。

为壮大抗日实力,筹粮、筹款、扩军,是红军东征的重要任务之一。筹粮、筹款是在动员群众打土豪、斗地主的同时进行的,而红军扩军则是在群众对红军有了深刻认识之后产生的自觉行动。在红军东征过程中,扩充红军8000余人,仅在吕梁地区就扩军3000余人,加上通过战斗缴获的大批军用物资,从人力、财力上壮大和加强了红军的力量。

今天,我们回首红军东征的历史,重新审视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从危急走向坦途、从低潮走向高潮特别是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转折的历程时,红军东征除了上述的军事意义,还有更为深远的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

红军东征,一开始行动就是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出师的,1936年2月17日发表的《东征宣言》,4月5日发表的《为反对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阻拦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和东征结束之际发表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无不是以抗日为旗帜和口号的。所以,东征不仅仅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而且也是积极抗日和谋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宣示,是中共以抗日求发展政治战略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极大地改善了陕甘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态势,推动了山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为来年八路军再度出师山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1]: 3月6日至8日[1],参考自红军东征百度百科资料,不同资料中对于此次会议时间记录各不相同,因而未能确定其正确性,特在此说明。

Hash:2b317e3420b9218b5ee13406d622c6f424647fb9

声明:此文由 山西文旅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