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罗田​ ‖ 余三胜故里随想

三胜故里随想

倪金元

200年前,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下的七娘山,一位农家后生带着几件旧衣服,头也不回地走出深山。从此,开创和惊艳中国京剧的历史,葱茏悠悠岁月。

九资河镇七娘山村上余家塆,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故里。2017年5月中旬,三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组织一批文学摄影和京剧爱好者前往采风和创作。大巴车从县城出发,沿着风景秀丽的罗九公路疾驰,越过石柱山后,从黄石河拐进通村公路,直奔七娘山村。公路虽硬化,却不大宽,七弯八拐,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蛮有趣。山沟静谧迷人,青树碧枝盈目,清新空气扑鼻,一条溪水依偎着公路婉蜒盘桓,娉娉婷婷,袅袅娜娜,宛如仙子手中的彩练,舒展自如,随风而动。顿时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大巴车在一个浓荫处停下后,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村妇女主任热情迎了上来,笑着说:“对不起,到上余家塆的路虽然硬化了,但上面暂无大巴车调头的地方,只能走上去。”于是,她带着我们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往上走,坡度不大,大约1公里,说笑声中不知不觉就到了。

上余家塆坐落在七娘山稍缓的坡地上,左侧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塆前一棵高大笔直的古银杏树直插云天,颇有气势。右侧林木葱茏,藤蔓低垂,是余三胜家族的祖坟地。塆子里除新建的余氏宗祠外,另有几幢新建的楼房,靠山脚两间残存的土砖旧房,已坍塌了大半,断坦残壁,数根被烟熏得黑不溜秋的檩条横陈在上面,据说是余三胜祖屋的地基。说实话,这个塆子太普通了,如同一片绿叶不经意间飘落在这里,比起山里其他塆落,只能算一般,一点也不起眼。人道是,地灵人杰,可惜我不懂风水,上余家塆的“地灵”究意彰显在哪里,真看不出来。

然而,历史上素有“人物为一郡之柱础,乡邦之光耀”,“地以人贵”之说。因了余三胜,上余家塆从此升华,从此诗意,从此一举成名,从此京剧界人士寻根问祖,顶礼膜拜。

与此同时,还派生出一个个传说和生动的故事。此地为什么叫七娘山?传说是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下凡洗澡,耽误了返回天宫的时辰,只得落籍人间,七娘山就是七仙女的落籍地,故名。其实,这种传说不妨姑妄听之,莞尔一笑。但余三胜被嘉庆皇帝口封“戏状元”后,喜报传来,当地百姓认为七娘山风水好,久日久之,百里山乡便流传出“假天子,真戏子”,“天子非天子,七娘是戏娘”的民谚。这是指当地人——元末著名农民起义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尽管曾建都称帝,但真正的天子没有做成,反倒七娘山出了个“戏状元”。大概是七娘显的灵,亦或是七娘的化身。

同去的县三胜研究会一位专家如数家珍地告诉我,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纂修的《余氏宗谱》7修本第9卷记载,余三胜谱名开龙,清嘉庆壬戍(1802年)生,同治丙寅(1866年)卒,享年64岁。余三胜自幼聪明,喜演艺,尤爱渔鼓、东腔,13岁便入陈家山戏班,学唱东腔戏,此后,其父又将他送到安徽汉戏班学唱戏,3日后即登台演出,不久入安陆桂林班,崭露头角。1821年返乡途中,遭路人以“贱戏子讥讽”,发生口角,路人先挥拳便打,余三胜便出拳迎击,因其出拳过重,致路人晕厥,倒地不起。余三胜以为对方毙命,迅速逃离现场,经友人资助,连夜奔赴河南,一路搭班唱戏度日,两年后辗转到北京。此时,北京舞台以昆曲为主。为寻求发展,1825年前后,余三胜转演天津,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在天津舞台站稳脚跟,继而“满街学唱汉皮黄”,影响愈来愈大。余三胜继续努力,以进京演出为荣,1838年,余三胜等一批湖北汉调艺人相继进京搭三庆徽班等班唱戏,史称“班曰徽班,调曰汉调”。在三庆班,余以“花腔”著称,“花腔”即为汉调中旋律优美丰富的唱腔,较之徽剧“黄腔”更为动听,余三胜愈演愈红,于是京城“王公大臣,争相延攒,并代游扬”,三庆班为四大徽班之首,人才济济,余三胜为让后学者早挑大梁,便想退出三庆班。此时,恰逢春台班台柱子米喜子回湖北未归,班主盛情邀请余三胜加入春台班,他便爽快答应,随即加入。

余三胜刻苦学戏,口才便捷,嗓声醇厚,声调优美,自创新腔,不久后便成为春台班台柱。此后,他在汉调皮黄和微戏二黄的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曲调声腔的艺术特点,首次将汉徽合流,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新皮黄唱腔。同时,他将家乡的东腔融合汉戏二黄反调,独创出一种新的唱法,即京剧反二黄声腔,余三胜不仅创新了京剧的声腔和板式,还规范了“中州韵”,余在唱念中,在采用“中州韵”的同时,坚持沿用本土鄂东音(罗田腔),使之演唱起来高低跌宕,曲调悠扬。由于这种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且与北京观众语言有相通之处,最终成为京剧的规范语言。据京剧史记载,余三胜成名早于程长庚和张二奎,实为京剧最早的创始人,清《都门杂咏》中有诗云:“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

舞台小人生,人生大舞台。200年前,罗田深山农民子弟余三胜被迫成为“北漂”中的一员后,意志坚定,志向如一,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一往无前,追求卓越,敢为人先,风云际会,终于成为“北漂”中的佼佼者,扬名千里之外的京城,跻身于京剧国粹的奠基人之列,为后人所景仰。

在余氏宗祠里的一张木台上,堆放着祖先的牌位,我找到了余三胜的牌子。大概是宗祠装修尚未完工,牌位还未摆到正厅上端。过去,我一直不解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喜好建宗祠,到了余氏宗祠后,我方才明白这样的道理,与其说后人建祠堂奉祀祖先,缅怀先人,倒不如说,是后人为了给自己建造一个血脉绵延的精神驿站。同时,还凝聚着家族和村落的记忆,也是后代子孙存放乡愁和灵魂的栖息地。

我想,余三胜不仅是余氏族人的一份骄傲和自豪,也是罗田人民的荣光。于是,县委县政府投入巨资在九资河镇修建了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三胜广场”,门楼、三胜塑像壁画、楹联、书法.......,精美绝伦,叹为观止。漫步其间,我们仿佛能谛听到这位先贤的心跳和呼吸声,给我们思想和精神以温暖的浸润。

一座祠堂,一个广场,一段历史,一份丰采,记录风云,积淀文化,铸造灵魂。世事嬗变,岁月如歌。流逝的是余三胜的光影,留下的是他的胆识、智慧和担当,是丰盈人生的“密码”,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作者介绍

倪金元,退休干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罗田县作家协会主席。 擅长各类文章创作,尤以散文作品见长。

作品回顾:

三胜传媒

顾 问: 刘心明 瞿伯良 倪金元

总 督审: 叶建辉 贺永刚

总 策划: 花银岩

后台编辑: 程 程 半 夏 小妮子

本期编辑: 半 夏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25712601

Hash:b1afb99aecd0c67dca2c41d36948a77b0d67e614

声明:此文由 三胜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