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这些地方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遗迹

朱熹,字元晦、促晦,号晦庵、紫阳。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绍兴十八年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朱熹博闻强识。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并在全国各地游学、著书、立说。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朱熹死后,诏谥“文公”,赠“太师”、封“信国公”和“徽国公”。

●朱熹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为避“伪学”,侨居福清日里黄伯玉家月余,题有“读书”二字,后来黄氏子孙将朱熹题字挂在厅堂中。

石竹山福建名山,朱熹留有题刻。《石竹山志·序》中说,“许多名人都为名山(指石竹山)增添了胜迹……著名学者朱熹为名山题联……”该书的“名山概说”中亦说:“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石竹山留有游踪”。相传,朱熹在石竹山留有“西山晚照”题刻的地方在狮子岩

●“两山相对终无语,一水独流似有声”。朱熹曾题诗句于石竹寺小憩亭

●南宋绍兴年间,朱熹为了传播其理学思想,曾来到江阴讲学,有一次,兴致勃勃游览了双髻峰,并题写“天开画图”以及“万顷涵光楼”。朱熹的弟子还分别以“天开画图”四字开头和“万、千、百、十”吟下诗句:“天连万顷兴化湾,开拓千亩占泽洋。画描百丈双髻峰,图绘十道飞渡船。”朱熹的“天开画图”四字后被文人镂刻在各座名山的石碑上。如今在占泽村的石马山上犹存一块残碑,该山有一个古大墓,上面的文字即为临摹朱熹的字迹。如今,在江阴还流传不少关于朱熹的传说,《玉屿风情故事》一书收录有《朱熹游江阴岛佚记》、《朱熹在江阴的传说》两文。

●《江阴宗教史》记载,朱熹在江阴有题诗,一曰《题蓝田万顷涵光楼》:“闲将岁月老渊丁,更遣诗情到杳冥。游子故应悲故国,壮怀哪肯泣新亭?一官避世今头白,万卷功收久汗青。但看潮生与潮落,不知沉醉又唤醒。”一曰《游银泉塘与广济寺》:“初春孟月未破寒,远峰晴露玉瓒玩。金斗追游当作意,银塘散筵且开颜。”另有题句:“银塘水满新绿金,金山峰高远送青。”

●江阴镇门口村犹存一座始建于南宋,1995年修复的“石帆社学”(原叫“石帆宫”,清嘉庆四年改现名),是为纪念朱熹来江阴讲学而修建的。社学内祀朱熹像。

●元代至正甲辰年(1364年),江阴塘边村乡绅在名师葛惟明讲学遗址——瀛洲书舍的故址上,为纪念朱熹到江阴传学功绩而修建了“瀛洲朱文公祠”(又叫“西祠”)。

南岭镇梨洞路旁留有朱熹的题刻“龙津”二字,笔力苍劲,古朴端庄。

●福唐里有“闻读书院”,原为唐代水部郎中陈灿读书处。宋代时,朱熹路过此地,听到有人朗诵被朝廷禁止的他注解的《四书》,感动至极,便欣然挥毫写下“闻读”二字,该村因此得名。后来,有人将“闻读”二字刻在附近一块岩石上。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闻读山,在福唐里……宋朱熹过此,题曰‘闻读’”。

另一说为,福唐里有小隐岩,唐代福清进士王柴读书于此,后累官至水部郎中。朱熹过此,即题曰“闻读”。小隐岩于是改名闻读山。

新厝镇绵亭村附近第一山崖上,留有朱熹楷书题刻“溪山第一”。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绵亭岭,宋朱晦翁大书‘绵亭’二字”。

灵石山为福建名山。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韩侂胄严禁“伪学”,朱熹为之规避并三游该山,小住半年时间。该山的蝴蝶溪边有一对雌雄石(俗称“公母石”),朱熹在雌石上题有“灵石山”三字。

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雌雄石……朱熹勒‘灵石’二字于上。”《灵石山志·形胜志》记载:“朱晦翁(即朱熹)大书‘灵石山’三字于其上。盖取山中香石,以手摩挲,香气染指不散,故其诗有‘灵石香沾碧藓斑’之句云”。该诗刻在一块岩石上。

朱熹题诗为:“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佳景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跻攀。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

●《灵石山志·形胜志》记载:“蟠桃坞……入山道由此,有石刻,朱文公书”。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朱熹书……蟠桃坞石刻……”

●《福清县志续略》记载:“灵石山……上有灵石……山下有大寺,曰善应……朱晦翁先生曾寓此,书‘苍霞亭’三字犹存。”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灵石山……有苍霞亭……朱熹书扁……”以上两处题字,《闽都记》卷二十七亦记载:“苍独霞寺(疑为“亭”)朱文公书扁,蟠桃坞石刻尚存。”

●朱熹曾在新厝镇的草堂山读书。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草堂山,在光贤里新兴寺之西北……昔朱夫子筑草堂读书于此,故名。”

几年前,新厝镇江兜村村民在草堂山挖掘出4块明清两代石碑,印证了“紫阳朱先生书院”(俗称“朱熹草堂”)的存在。这些石碑记载“紫阳朱先生书院”四次重修、重建的史实。从碑文可知,“紫阳朱先生书院”为宋代黄伯谷所建,因朱熹上山造访,改名为“韶溪书院”。

相传,黄伯谷在草堂里隐居,一边研修学问,一边收徒授业。朱熹闻讯后上山探访黄伯谷,并在此小住,日夜与黄伯谷切磋学问。因闻流水之声如奏韶乐,朱熹便将山间小溪命名为“韶溪”,草堂也因此得名为“韶溪草堂”。如今,虽然草堂已荡然无存,但留下的一块明代崇祯元年(1628年)雕刻有“紫阳朱先生书院”字样的石碑立于山中。  

Hash:e652bb026af05312a373b5332b9161ad1020c46c

声明:此文由 文化福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